隆子纪实

高原上的无影灯——记常德市援藏医疗团队

作者:肖志芳 来源:尚一网 时间:2016-08-02 13:00:00

    在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长眠着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医生特鲁多,但他墓志铭上镌刻的一句话却久久流传于人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行医者——“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翻译成中文即:“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特鲁多去世近百年后的今天,常德市援藏医疗团队正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格言,使之熠熠闪耀着人文之光。

    常德市援藏医疗团队与当地医护人员一起庆祝隆子县人民医院建院40周年。
    一个印象
    2016年6月,走进隆子县人民医院,一条条柏油路向医院各个角落蔓延,一幢幢整齐的楼房拔地而起,一片片公园式的绿化带映入眼帘。
    门诊大厅,挂号、看病、取药......所有流程都采用信息化管理,简单、快捷、井然有序。
    宽敞、明亮、整洁、舒适的病房里,和蔼的医生、护士与患者愉快地交谈着,还不时发出一串串笑声。
    内科、外科、妇科、急诊、麻醉科、先进的万级层流手术室应有尽有;CT、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大型医疗设备随处可见。
    在西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年生个孩子容易,十年栽活一棵树难”,可一所现代化园林式医院就这样奇迹般地矗立在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让人有种来到内地大型公立医院的错觉。
    别看隆子县人民医院现在看上去这么“高大上”,可三年前的它并不是这样。
    “三年前,进医院内没有像样的绿化带,一片杂草丛生;医生看病都是传统手开药方,药价也需要手算,而且经常算错;医院厕所臭气熏天,医技楼工作人员需要每天提水......”回忆起刚到隆子县人民医院,常德市援藏干部、隆子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覃平感触颇多。经过三年的努力改造,如今的隆子县人民医院可谓环境越来越好,医疗技术越来越高,收入越来越多。过去,连阑尾炎手术都做不好的县人民医院,现在几乎所有的常规手术都能做,医疗水平在山南地区县级医院中遥遥领先,医院上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常德市援藏医生在隆子县人民医院万级层流手术室为患者做手术。
    一组数据
    为把隆子县打造成一所现代化医院,第七批援藏干部引入资金70多万,建设医院HIS系统(医院信息化);筹集资金100多万,新修藏医药浴室;2014年向县政府争取资金150多万元,完成了医院绿化改造、院内监控、室外全彩LED显示屏;2015年争取资金2000万,修建藏医院。
    三年时间隆子县政府投资近1400万元新建村级卫生室70所,投资60万元维修改造村级卫生室2所,按照自治区要求,全部卫生室配齐相关医疗设备,新招聘培养村医过100人,达到每村2名村医的标配。投资300多万元新建和改造乡镇卫生院5所,公共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隆子县人民医院住院病人、门诊量、手术病人、医院收入由2012年的605人次,41745人次,11次,800万元上升到2015年的917人次、60350人次、31人次、1300万元。
    这一组组数据凸显着,常德援藏医疗团队的到来不仅让医院资金雄厚了,技术力量、专业水平增强了,医疗收入也节节攀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2013年开始,每年常德市卫生系统派5-7名半年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来隆子县工作,派驻包括内科、外科、妇科、急诊、麻醉等专业技术人员,并安排一名同志连续三年任职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专职加强管理工作。开创性开展了胆囊切除、无痛人流等手术,手把手培养本地医技人才近20名,按照请进来,派出去的方法,加强人才培养,增强了医院自身的造血功能。

    隆子县人民医院外景。
    一个故事
    李淼是常德市石门县中医院的一名骨科医生,从去年开始来到隆子县人民医院短期援藏。虽然来藏时间不长,但在整个医院甚至当地都非常有名。以前,他只是一名骨科医生,可来到隆子县人民医院后却转变成了全科医生,因当地有经验的医生匮乏,他一个人几乎囊括了医院所有的外科手术。
    去年8月,有名患者阑尾炎术后因大出血休克。病人以前有痛风,经常吃阿司匹林抗凝药。阿司匹林片可止痛,但易致广泛出血。由于当地医生经验不足,没有详细了解病人的情况,手术后病人阑尾动静脉血管、肠系膜等部位广泛渗血,最后休克,情况危急。而当时最大的困难没有血源。医院没有血库,附近也没有同型血,联系山南地区血液中心还是没有血,要想输血只有转到拉萨的医院。而去往拉萨的路程至少需要5个小时,病人病情严重,不允许转院。当时的情况就是,要么立即剖腹探查手术,要么只能看着他死。
    紧急时刻,李淼心里思量着:“不手术只有死,手术还有一丝希望。”他当机立断,反复跟病人家属沟通在凌晨四点开始做手术。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奋战,熬了一个通宵,最终将病人的生命挽救了回来。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风过无痕,援藏医生的事迹不会轰轰烈烈,但却点点滴滴印在隆子县人民心中。
    

    常德市石门中医院援藏医生李淼教当地藏医阅骨折X片。尚一网记者潘敬林摄
    一段情谊
    对于援藏医生而言,工作对于他们来说累并快乐着。一日三餐不准时是常事,无数个深夜从床上爬起来做手术再普通不过,但只要看到患者康复地走出医院,他们心中就荡漾着幸福的涟漪。“虽然很累很辛苦,但是有一点很让我们感到无比欣慰。对比内地,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医患矛盾,病人对医生非常尊重,甚至到了膜拜的程度,这让我们觉得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据常德市援藏干部、隆子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覃平回忆,经常会有病人或病人家属双手合十,虔诚地跪在地上给医生磕头,以示感谢。这让援藏医生们既感动又觉得承受不起。这也更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这份职业无比崇高和伟大,更激励他们为隆子县的医疗事业贡献多出一份力。
    “变化太大了,从环境、医疗技术、管理理念、资金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手术方面,之前医院开展得比较少,需要做手术的患者必须转到山南或拉萨的医院,浪费了很多时间,耽误了患者的病情。自从援藏医生来了之后,常规手术都可以在本院完成。”说起援藏医生,隆子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桑珠感慨不已,他在隆子县人民医院工作了23年了,这些年常德援藏医疗团队带给医院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他说,这些援藏医生克服缺氧、高原反应等诸多不适症状,一直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无论多晚都随叫随到。在这付出很多,很感谢他们的无私援助。常德援藏医疗团队是个有责任感、以实干为主的团队,虽然语言不通,习俗不同,但干的实事大家都看在眼里,也得到了老百姓的肯定。

    常德市援藏干部、隆子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覃平巡视病房。尚一网记者潘敬林摄
      一串串真实的数字、一步步坚实的脚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见证了常德援藏队员们的辛劳与付出、牺牲与奉献,见证了隆子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和敬业精神,为弘扬“常德医生”精神做了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