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子纪实

三年对口支援 三年伟大变迁 ——常德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工作综述

作者:肖志芳 来源:尚一网 时间:2016-08-02 10:05:00

    现在,如果你翻越5000多米的雅拉香布雪山,穿行隆子河谷,你会惊讶地发现,往日寸草不生的几个大坝子,如今已点缀上了一抹嫩绿。一株株沙棘,一根根白杨,正沐浴着阳光,如同高原上的守卫者;往日黄土漫天、凌乱无序的隆子县城已换上新妆,摇身一变为芳草茵茵、美丽宜居的小城。在这座小城里,再不见颓圮的泥墙,一幢幢别致的楼房拔地而起;再不见泥泞的土路,一条条沥青大道在城市各个角落蔓延;再不见读不起书的孩子,一所所美丽的校园正沐浴着晨曦传来书声琅琅,再不见刀耕火种时代的沧桑面庞,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正诉说着现代化生活的美好故事......

    2013年7月,接过第六批伙伴留下来的“接力棒”,带着常德市600多万人民的嘱托,常德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踏上了隆子县这片土地。三年来,他们按照分工主动投身隆子、扎根隆子、奉献隆子,通过建设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项目,解决一批关于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他们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精神深深打动了群众。

  航拍隆子县城全貌。 尚一网记者 潘敬林 摄

    城建:打造藏南雪域最高颜值小城

    2013年,初到隆子,常德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发现,和很多刚刚发展起来的小县城一样,虽然经济富足了,但县城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多,很多居住在县城的老百姓开始出租房屋,各种门脸房充斥在县城的几条主要街道。

    有经济头脑的企业主也像雨后春笋一般地冒出来。在河道里采砂,在雪山下烧砖,在交通要道边上办集市、卖东西……这个常住人口只有四五千的小县城变得乱哄哄,环境差、卫生差、交通也开始拥堵……

  常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合影。 尚一网记者 潘敬林 摄

    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的常德有着一套独特的城市管理经验。以马永忠为领队的第七批援藏干部看到这样的情况后,立志要让隆子县成为藏南地区最美丽的“宜居”县城。

    跟这个边境小城的百姓们说“宜居”,显然不太好理解,经过讨论研究援藏干部决定先从卫生下手,把城市卫生交给专门的企业,进行市场化管理。购置垃圾桶、垃圾车,每天街道有人清扫了,垃圾有人处理了,公厕也有人收拾了。光这么做还不行,县里的藏族县长们还写了很多藏语标语,提醒大家不要乱扔垃圾。以前,住在村里的百姓习惯把垃圾倒在河道里,好好的一条隆子河生生变成了垃圾场。为了集中整治乱扔乱倒垃圾的行为,采取抓到重罚、举报奖励,没过多久,大家乱扔垃圾的这个毛病就被改过来了,县城的大街小巷也干净了。

    看着大家的好习惯刚刚养成,趁热打铁,主管住建、环保、卫生的副县长吴拥华又提出了建园林示范城的目标。第七批援藏干部到来之后,不仅对这里已种植的沙棘进行保护,大面积种草,还在河道附近引水修建了小的湿地公园和林卡,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民们在环境优美的公园散步。尚一网记者 潘敬林 摄

    沿着沙棘林和隆子河,修桥、做步行栈道,开发隆子河湿地风光带;在县城中心区,破开围墙、修建街心公园,让孩子和老人们有了舒适的休闲场所;重新规划了县城道路,拓宽马路、整修房屋,让大街小巷整齐明亮。把砖厂、沙场都变迁到了专门规划的工业园;把主要街道亮出来,为老百姓打造了一条商业步行街......

  常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领队、时任隆子县委常务副书记马永忠在宿舍批阅文件。尚一网记者 潘敬林 摄

    2014年,在常德广场扩建中,马永忠担纲负责,从最开始的设计到定稿到现场施工再到最后把关,他全程参与,尽心尽力。目前常德广场已成为隆子县城中心的地标,精心打造的石雕碑廊极大地提升了县城文化品位,使之成为山南地区乃至全西藏唯一的县级历史文化广场。

    看见自己住了一辈子的隆子县城变绿了、变美了,藏民们打心眼里高兴。

    吉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赵春江去年首次偶然进入隆子,在其公开出版的《我在喜马拉雅》一书中感叹:“隆子县城是我在西藏所到县城中最齐整、最干净的县城,不是之一是第一!”

    经济:发展特色产业经济

    隆子县位于西藏南部, 属喜玛拉雅山北麓的藏南谷地, 自然资源丰富,受第三纪喜玛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地势连绵起伏,山岭河流纵横交错,使其具独特的异域风光。由此,援藏干部以产业为主要抓手,不断提升产业水平,依据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围绕培育发展旅游业、加工业、种植业三大产业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增产增效,三年来,产业培育促进经济取得显著成效。

  傍晚时分,珞巴族男女齐聚村中的斗玉珞巴广场。他们随着响起的珞巴歌曲舞动,颇具民族的秀美与灵动。尚一网记者 潘敬林 摄

    在旅游业发展上,2015年开始,马永忠积极联系引进湖南华天国旅常德旅行社和西藏第三极国际旅行社去隆子实地考察,启动了“常德人游隆子—扎日圣山探秘”主题活动,组织了文艺采风、摄影采风、教育考察、户外体验等4批54人赴隆子旅游,游客中吟诵隆子美景30余篇的优秀诗歌、游记也纷至沓来,并在各级媒体上陆续发表。

    通过开展这系列宣传活动,隆子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宗教文化广为人知,有力地促进了隆子旅游产业的发展。

    在特色加工业上,继之前建成高寒牧业经济带和低海拔特色经济带,让“加玉糌粑”“加玉藏刀”“雪萨酥油”等一些知名品牌走出隆子,第七批援藏干部针对雪萨乡现状,指导成立了“隆子米西藏鸡养鸡合作社”,注册专业商标,打响了藏鸡品牌。对于2014年1月投产运营的黑青稞加工基地主体工程,第七批干部主动衔接让常德市农业委与隆子县农牧局结对,着力指导黑青稞深加工,目前,常德市有两家企业正在试制糖酥、糕点、速食、饮料等产品,同时常德日报传媒集团也正筹划参与黑青稞加工产品的推介和销售。

正在加工中的黑青稞。尚一网记者 潘敬林 摄

航拍隆子县热荣温泉。尚一网记者 潘敬林 摄

    在果树产业培育上,从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选派了一名果树栽培专家去隆子对口援助,编印了《果树栽培技术要点》(藏汉双语版),重点培养了两名果树技术员,教他们嫁接、整形修剪及施肥等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向山南地区科技局申报的“西藏高原百年野桃的养护与改良研究”科研项目,已获准立项。

  航拍扎日乡全貌。尚一网记者 潘敬林 摄

    在第七批常德援藏干部的脑子里,还有一个大规划,就是把扎日乡、扎日神山的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让隆子也变成和林芝、阿里一样的旅游胜地。今后,隆子县将是边陲重要的物流中心,建了专门的物流市场、免费停车场、物资交易市场……随着县城人口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老百姓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好。

  两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藏民正在公园一角愉快地聊天。尚一网记者潘敬林 摄

    民生:共奏汉藏团结曲

    援藏干部深入基层,在高原有苦不叫苦,遇苦能吃苦,为基层老百姓办成了一件件实事,赢得了藏族百姓的称赞和口碑,谱写了汉藏团结的赞歌。

    三林乡格西1.8公里的水渠由于管道老化、设计落后,远远满足不了当地老百姓700亩青稞种植的需要。同时,由于工程施工难度非常大,一次性投入较多,很多施工老板现场勘探后都不愿意干。老百姓的需求就是援藏干部最大的追求,在积极争取到资金后,援藏干部经过多方联系,选择好一支品行过硬、技术熟练的施工队伍进行紧张施工,2015年10月底终于通渠灌水。

  在隆子县五保户集中供养中心,常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时任隆子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覃歇民与五保户老人聊天。尚一网记者 潘敬林 摄

    同样在雪沙乡米西村,面对老百姓喝水难的问题,常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时任隆子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覃歇民亲自带领技术人员实地踏勘水源、测算数据,筹集资金,促使项目顺利开工,实现了藏族老百姓家家都有自来水,结束了几十年背水喝的历史。

    “这条桥一定要给老百姓修好!而且要管就管个二、三十年,不要搞豆腐渣工程!”这是援藏干部最为慷锵有力的誓言。援藏三年,从日当镇开始,一直到雪沙、三林,越走进基层,越走近农村,连接色曲河南北的木桥、石头桥,正变成一条条结实、宽敞的水泥钢筋桥,老百姓的摩托车、大货车可以来回通畅,终于不用望河兴叹。淳朴的藏族老百姓把经幡挂在桥头,祝福着援藏干部们。

    三年援藏,每位援藏干部都有自己的结对藏族亲戚。只要是节假日期间,援藏干部深入与结对帮扶乡镇进行结对慰问送去慰问金和大米、面粉、茶、油等生活用品。对于特别困难的藏族同胞,援藏干部还为他们解决好住房、谋业等实际困难。

    教育:教育援藏探索新思路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教学楼、一间间整洁温馨的宿舍,一圈塑胶跑道围绕着人工草皮做的操场,6月中旬,走近隆子县热荣乡完小,这里无处不透着大都市现代化学校的气息。

    而此时隆子县扎日乡完小的升级扩建正如火如荼。这里不仅有整洁的教室、宿舍,还设有专门的舞蹈室、多媒体教室,内地小学有的,这里一样都不缺。

    11岁的洛桑崔成是扎日乡完小四年级的学生,他是隔壁村曲松村的,他既流利又标准的普通话让在场所有的内地人大吃一惊,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洛桑崔成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他们设有汉语、藏语、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远程教育、体育等近十门课程,课程十分丰富。不仅如此,学校还给美味学生发放了崭新的校服,而且在学校上学、吃饭、住宿一切都免费。

    在隆子县,孩子读不起书的情况一去不复返。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100%。

    第七批援藏干部在教育方面围绕教育均衡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了力度,对全县所有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建设均坚持一次性规划设计到位、一次性建设到位的原则,全面启动了各项工作。预计投资7000多万元,将全面完成全县中小学的规范化建设。同时,正式启动了6所幼儿园的规范化建设;正式把教学质量纳入老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设立了教学质量奖励资金;启动对全县教师的首期培训工作,对150名老师进行了培训等。这些措施使隆子县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也因此隆子县今年被山南行署评为了“教育先进县”。

    此外,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探索新思路,教育援藏突出校园文化建设。2014年底,常德市第五中学与隆子县中学签订了对口援助协议,选派3名教师分别在隆子县中学担任校长助理、教务处副主任。先后制定了《隆子县中学毕业会考、期末考试及班主任绩效奖金考核发放办法》等制度,改变过去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的长效机制。设置课改实验班,面向师生开展“学习小组文化建设”主题培训和“课改达标课”活动。丰富学生大课间活动,结合藏区实际编创了2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将大课间活动时长从20分钟延长至40分钟。2015年7月,常德市教育局还捐赠50万元为隆子县中学购置了一套数字化多媒体广播系统,并选派了两名教育专家前往隆子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专题教育讲座。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援助效果非常明显。

隆子县人民医院外景。

    医疗:用心改善农牧区医疗条件

    门诊大厅,挂号、看病、取药......所有流程都采用信息化管理,简单、快捷、井然有序。

    宽敞、明亮、整洁、舒适的病房里,和蔼的医生、护士与患者愉快地交谈着,还不时发出一串串笑声。

    内科、外科、妇科、急诊、麻醉科、先进的万级层流手术室应有尽有;CT、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大型医疗设备随处可见。

    隆子县人民医院住院病人、门诊量、手术病人、医院收入由2012年的605人次,41745人次,11次,800万元上升到2015年的917人次、60350人次、31人次、1300万元。这一组组数据凸显着,常德援藏医疗团队的到来不仅让医院资金雄厚了,技术力量、专业水平增强了,医疗收入也节节攀升。

    2014年开始,在以覃平为主要负责人的援藏干部的带领下,隆子县人民医院启动了二甲医院创建工作。面临匮乏的医技人才、相对落后的医疗设备,作为医院副院长和“创二甲”项目负责人,覃平加强技术引进和培训,探索制定医护人员业绩考核管理办法。隆子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职称水平较低,人员结构极不合理,通过发挥援藏医生的“传、帮、带”作用,要求每名援藏医生最少带一名“徒弟”。

  常德市援藏医生在隆子县人民医院万级层流手术室为患者做手术。尚一网记者 潘敬林 摄

    三年时间,在常德市卫计委的支持下,隆子县人民医院重新筹建了麻醉科,使闲置的手术室重新运行,援藏医疗队开展了胆囊切除、小儿疝气修补、阑尾切除术及无痛人流等手术,同时新修了藏医药浴室,购买全自动发电机组,完成了医疗急救中心的改造。内科及放射诊疗水平较原来明显加强,护理质量、院感控制不断提高。

    援藏医生为医院医生、乡镇卫生院、消防大队进行了多次业务培训,由于援藏医疗队的到来,开展了一系列新型医疗技术服务。

    由于人员紧缺,院长经常下乡带队负责健康体检,医院管理比较混乱,三年来,引进人才近30人,通过对医院的原有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用制度管人,用制度调动人,以制度管理医疗质量,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管理增效益,以质量创优势,加强制度建设,从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三年对口支援,三年伟大变迁。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义举;这是一行铿锵有力的步履;这是一曲饱含深情的壮歌。七千多个日日夜夜汇聚成常德市600多万人民的深厚情谊在这里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