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干部

马永忠

作者:肖志芳 潘敬林 来源:尚一网 时间:2016-08-02 08:50:00

【尚一网西藏隆子行】马永忠:不负沅澧重托 爱洒雪域高原

  常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领队、隆子县委常务副书记马永忠。尚一网记者 潘敬林 摄

    三年前,他跋山涉水,带着600多万常德人民的重托,从洞庭湖畔来到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开始了他的援藏之旅。

    三年间,他克服高寒缺氧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带领着一支援藏干部队伍挖掘藏地文化、引进先进理念、振兴隆子经济、造福边疆人民,在10566平方公里的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和谐乐章。

    6月中旬,在简陋的援藏干部宿舍里,我们见到了这位充满着书生气息的常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领队、时任隆子县委常务副书记马永忠,他向我们讲述了他与隆子的故事。

  尚一网记者在隆子县援藏干部宿舍对马永忠进行采访。尚一网记者潘敬林 摄

    挖掘藏地文化 让隆子县走向世界

    马永忠,常德市石门县灵秀的山水养育了他。师范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石门县二都乡当老师,后选调到二都乡政府工作,曾担任乡镇党委委员、开发区招商局长。1998年,他参加公选考入常德市委办,一干就是15年。2013年,由于工作表现突出,马永忠被组织选派到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援藏。

    如何承接前六批的援藏工作?怎样才能开创出隆子发展新局面?接过接力棒,马永忠深感责任重大,无时无刻不在思索着。

    长期的机关生活养成了他严谨的工作作风,深厚的文字功底成就了他骨子里的文化情结。

    地处西藏东南的隆子县既有雪域高原壮阔雄丽的屋脊风光,又具喜马拉雅山南麓秀美婀娜的江南气象。追溯历史,松赞干布时期的两位重臣禄东赞、桑木扎都是隆子人,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西藏自治区推出的“远学大寨,近学列麦”的典型也出自隆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发展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边疆风光没有得到挖掘和推广,许多优秀的文化元素甚至湮没于历史长河中,圣山之下的隆子县幽闭在鲜为人知的边疆角落,长期走不出藏南腹地!

    通往山外世界的大门必须打开。上任第一个月,马永忠带领援藏团队踏遍全县11个乡镇,围绕基层组织建设相对薄弱村、县级城市建设管理、旅游产业发展和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开展调研,从而确定了三年援藏的工作思路。其中,“挖掘藏地文化,打造隆子名片”成为马永忠援藏工作的创意亮点。他主动挑起这副担子,携手《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赵春江,历时一年时间,以脚丈量隆子的沟沟壑壑,用镜头聚焦隆子的山山水水,搜集了隆子的民俗风情,整理出隆子的历史掌故。为完成采访,他们曾徒步两天探秘错嘎湖,徒步五天考察达巴西日转山遗迹……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克服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无数次徒步跋涉的探访,无数次挑灯夜战的写作,至2016年1月,一部旅游文化读本《圣山下的隆子》终于面世。

    尽管回想起来过程如此艰辛,但当这本书沉甸甸地放在马永忠手上时,他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第一次把民间口头流传的隆子历史掌故整理成文字,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介绍隆子的地理、人文、风光,成为人们了解隆子的一扇窗口。它的出版问世,填补了隆子县域文化著作的空白,不仅在西藏地区县级文化著作史上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而且也为隆子县的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插上腾飞的翅膀。

“地球已无人类的脚步不可涉足,而西藏山南隆子竟还是如此迷人这般新鲜,这就是《圣山下的隆子》带给我们的惊喜。”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在看过这本书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航拍隆子县城全貌。 尚一网记者 潘敬林 摄

  扩建后的常德广场已成为隆子县城标志性建筑。尚一网记者 潘敬林

    引进先进理念 让援藏项目落地生根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位于隆子县城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常德广场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藏民们纷纷涌向这里,他们唱着自己的民歌,跳起锅庄或广场舞,尽情地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也表达着对援藏团队的感恩之情。

    2014年,在常德广场扩建工作中,马永忠担纲负责,从最开始的设计定稿到现场施工再到最后把关,他全程参与。按照原计划,2014年6月项目要进入施工阶段,但由于隆子县自身没有设计能力,到了当年5月,设计方案仍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就在心急如焚的时候,他偶然认识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一位设计师,在他的帮助下,一份令人满意的施工方案终于敲定下来。经过3个月全身心的投入,2014月10月,负载着浓厚的隆子印记的常德广场呈现在藏民面前,广场竖立了3位隆子历史明贤的雕像,形成了隆子物语、珞巴风情、列麦精神、戍边前哨、唐蕃佳话、援建情谊6个篇章的石雕碑廊,极大地提升了县城文化品位,使之成为山南地区乃至全西藏唯一的县级历史文化广场。马永忠和他的援藏团队用大手笔书写了又一个传奇。

    “援藏干部既要实干,更要传播理念,通过理念援藏,进一步推动当地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长久的影响力。”马永忠对理念援藏有自己独到的思考,这思考来自于踏踏实实的行动。在常德广场建设中,他融入的是文化理念。

    充分借鉴常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经验,提出以市场外包服务为核心的县城管理方案,先后对县城2万平方米区域内的卫生保洁和2.3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管养实行了市场外包,市场化的服务机制,推进市容净化、园林绿化走上了规范化轨道,使隆子县成为山南地区第一个实行市场外包服务的县级城市——在推进县城管理过程中,马永忠积极引入的是市场理念。

    成功引进湖南华天国旅常德旅行社和西藏第三极国际旅行社到隆子实地考察。2015年7月启动“常德人游隆子一扎日圣山探秘”主题活动,先后组织6批71人赴隆子旅游,有30多篇吟诵隆子美景的诗歌、游记在媒体发表,隆子县风光摄影展纳入湖南国际旅游节活动——他传播的是产业发展理念。

    先后协调联系常德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卫计委、市旅游局、市民政局、市档案局等10个市直部门,与隆子县相关单位开展结对援助,为推进隆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倡导的是系统援藏理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马永忠说他要为隆子县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他确实做到了。他和他的援藏团队为隆子县留下的不仅仅是一项项看得见的工程,而且是一本本实用的教科书。

  航拍隆子县热荣温泉。尚一网记者 潘敬林 摄

    振兴隆子经济 让边地藏民早日脱贫致富

    热荣乡是西藏自治区贫困乡,也是隆子县11个乡镇里面海拔最高,条件最差、资源最少、老百姓生活最艰苦的一个乡。长期以来,这里的老百姓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靠外出打工维持家里的经济开支。

    到隆子县后,马永忠来此调研,想为当地老百姓寻找致富的路子。他在海拔4500多米的扎塘村调研时,发现村里有天然的温泉资源。座谈中,他了解到老百姓也有开发温泉资源的强烈愿望,但由于没有经济实力,又没有商家愿意到这里投资,美好的愿景无法实现。马永忠多方奔走汇报,终于把温泉开发作为一个扶贫项目立项上马。

    在注入200多万援藏资金后,温泉项目顺利竣工。目前这里一年门票收入可达5万多元,全部返还给村民。当地老百姓在温泉就地就业,轮流上班,平均每天可安置工作人员15人,每人月工资达到2000多元。此外,温泉场地需要的牛奶、鸡蛋等食品都向当地村民采买,从而多方面提高了老百姓的收入。

    很多在外地打工的老百姓也纷纷回乡发展,看着当地老百姓的经济越来越宽裕,日子越过越好,马永忠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三安曲林乡格西村是马永忠的联系点,该村人畜饮水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作物每年只能灌溉两次,基本上是望天收。马永忠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带领援藏团队翻山越岭寻找水源,科学论证制定引水方案。最终,他们利用虹吸原理把水从低处引上高山,这项水利工程不仅解决了世世代代困扰村民饮水的实际难题,也解决了当地上千亩耕地的灌溉问题。如今,半年水渠就开闸放水四次。家家户户的小院落里都养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显得生气勃勃。

  常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团队合影。 尚一网记者 潘敬林 摄

  马永忠在宿舍批阅文件。尚一网记者 潘敬林 摄

    “不惑之年赴雪域,黄沙漫漫路崎岖。手捧书卷心犹在,万里无云万里天。”“男儿酬志远双亲,千里相思日夜心。唯愿啸歌能对酒,长悬月魄照金樽。”“风萧萧兮牛羊悲,雪皑皑兮草木摧。但有蓝天如碧玉,冰心一片在边陲。”马永忠用诗歌书写着他在雪域高原的豪情壮志,更用实际行动留下了常德人坚实的援藏足迹。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进藏之初,马永忠就提出了“四个为什么”的讨论,即“进藏为什么?为藏干什幺?在藏得什么?离藏留什么?”三年来,他带领着这支常德援藏团队默默地在这里耕耘着,他坚持援藏责任与分管工作相结合,坚持常德经验与隆子实际相结合,带领援藏团队在干部教育、县城管理、项目建设、旅游发展、系统援藏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2015年9月17日,山南地委书记张永泽在马永忠撰写的《推进系统援藏提升造血功能》上作出批示,充分肯定常德市系统援藏工作成绩突出、成效明显;2016年在即将离开这片奉献了三年的热土之时,马永忠被西藏自治区党委评为优秀援藏干部;他为当地所做的一切也深深印在藏民心中,每到一处,从藏民口中一句亲切的“马书记”和脸上流露出的笑容中我们可以看出,藏民们对这位援藏领队的无比感激与崇敬。

    在回顾三年援藏工作的时候,马永忠用得最多的词汇是感恩。感恩藏区干部群众的真心包容和接纳,感恩常德人民的倾心呵护和支持,感恩每名援藏干部人才的担当和付出。他说:“在援藏工作中,我个人的力量很小,正因为站在前六届援藏团队的肩膀上才有了现在的成绩……”

    尚一网记者 肖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