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干部

覃歇民

作者:李紫莹 来源:尚一网 时间:2016-08-02 09:00:00

    【尚一网西藏隆子行】 覃歇民:以心换心,雪域高原谱写汉藏情深

   谈起援藏,人们常问:“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常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隆子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覃歇民用真切鲜活的事例郑重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2013年7月6日,覃歇民满怀对雪域高原的无限向往,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从“湖南屋脊”来到“世界屋脊”, 踏上了西藏隆子这方热土,他以服务者、奉献者的身份,开始他人生新的征程。

    到过西藏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在高原地区,海拔每上升100米,都会有比较大的生理反应。同时越往基层走,不便的交通、恶劣的自然环境就越让人对西藏的艰苦产生更直观的认知。然而,来自常德市石门县的援藏干部覃歇民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隆子县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一待就是3年。3年里,他深入基层,足迹遍布隆子所辖的11个乡镇80个行政村。“最让我欣慰的就是每真心做成一件实事后,藏族百姓回馈给我的笑脸。”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一大早,覃歇民准备赶往扎日考察项目建设情况,一名藏族干部在办公楼外将材料递给他签字。尚一网记者 潘敬林 摄

    初见覃歇民,这个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曾让记者错认成是土生土长的藏族人,然而当他一开口,标准的“石门话”才让人反应过来他是一位全身心投入基层建设的常德干部。

    一双腿走遍远近乡村

    最远的扎日乡从县城出发,车程需要6个小时,据隆子县政府县长刘圣育介绍,许多当地的官员工作一辈子都没去过扎日,但覃歇民不仅去过,还去得不少,而且当天从隆子县城到扎日打转身的记录至今未破。援藏三年,山里的儿子覃歇民就用他厚实的足迹走遍了隆子80个行政村,用足迹丈量着他和藏族老百姓深厚的情谊。

    覃歇民深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工作未动调研先行”的道理。于是,他深入到隆子的各个乡镇及相关部门,做了细致调研,对隆子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近两年来,他更是对隆子的山山水水有了越发清晰的了解。隆子县政府的司机米久师傅打趣道:“我们几个司机都怕被跟覃县出去,很累。”说罢,米久师傅嘿嘿一笑,“但是我们也都愿意跟他出去,能见证他真心为我们藏族人付出,心里高兴得很!”

    覃歇民坚持亲力亲为,注重带队现场踏察,分管负责的项目,他90%以上都到了现场。在高海拔地区,正常的走路相当于在内地负重10公斤行走,覃歇民却曾为了准巴乡格巴水渠项目的建设考察,带队在海拔4200多米的山上步行了接近5个小时。更有甚者,雪莎乡曾修建一条水渠,施工方上报的里程数为9公里,覃歇民亲自带队考察,沿途丈量,愣是测出实际数额为不到8公里,省下十几万建设费用。“这两次走到一多半的时候,身体感觉很累,真不想走了。但我作为领导不走,设计单位也不会走,做出来的东西肯定是不符合实际,难免缺斤少两。”覃歇民总结出一套理论,“要做好一个项目,至少要做到三到场:确定方案到场,监督质量到场,验收现场到场。”

    扎日乡一座新修建的桥梁。尚一网记者 潘敬林 摄

    近两年来,覃歇民负责对县本级财政安排的近亿元民生项目组织实施。为此,他先后带领相关工作人员深入到了全县各个角落进行实地踏察,根据民生需求,因地制宜确定了221个民生项目,而且对每个项目均坚持“考察、设计、预算、邀标、施工、监督、验收”的程序,保证了方案合理、投资可控、质量达标。据不完全统计,民生资金共解决了26村8559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修(整修)了37.2公里道路、34座桥梁,共解决了12338人出行难的问题;新修(整修)49211米水渠,共解决了5.3万亩农田、39.84万亩草场灌溉难的问题;新建了10个村级活动场所、6个公厕、9个公安边防执勤点;对9个乡镇机关进行了环境整治改造等。

    覃歇民在加玉黑青稞加工厂与负责人交谈,了解相关情况。尚一网记者 潘敬林 摄

    一张嘴对话藏族百姓

    援藏不是作秀,而是做事。要想更好的开展工作,就要赢得当地百姓的信任。怎样才能让当地藏族同胞相信自己呢?在日复一日与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覃歇民摸索出一套可行的方法。

    航拍常德广场。尚一网记者 潘敬林 摄

    2013年7月7日,是覃歇民到达隆子的第二天。在上午召开的县长办公会议上,一个棘手的问题被摆在了桌面:隆子县城的常德广场附近,37个工商户形成了一个临时市场,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这一“老大难”的问题已困扰政府多年,一直得不到妥善的解决。怎么办?尽管还不熟悉环境,但是凭借着内心的责任和胆识,覃歇民主动挑起了这幅担子,通过一次又一次对话,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当时夜已至深,所有的经营户都自发买来哈达、啤酒,献给覃歇民。尊重藏族,尊重隆子,从此便深深刻在他的心里。

    在隆子县五保户集中供养中心,覃歇民与五保户老人聊天。尚一网记者 潘敬林 摄

    “对话谈心是我们与藏族同胞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这让我们能更深切地了解藏族同胞的喜怒哀乐,也能让藏族同胞更真切地了解到政府的真诚与作为。只要换位思考、平等相待,只要负责任,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不论言语是否相通,不论民族是否一致,不论文化水平是高是低,都一定能找到共同语言。”

    说起来容易,可真正实施起来却费时费力。当地许多藏族同胞不懂汉语,与他们沟通需要翻译,所花费的时间至少是双倍。隆子是一个矿业大县,2014年,有一家企业准备进场进行探矿,由于藏族同胞有诸多担心,企业很长时间未能进场开展实质性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覃歇民和两名工作人员驱车3个多小时赶到村里,等200多名村民把青稞收割完毕集中起来已接近晚上8时。一场面对面的对话就从这时候一直进行到凌晨,到最后,一位藏族姑娘仍不放心,问到,如果他们利用探矿的机会把我们的矿悄悄拿走了怎么办?覃歇民说,那除非真有孙悟空!随行的翻译吃惊地看着他,不知该如何翻译。覃歇民告诉他直译即可,村民们听明白后都哈哈大笑,问题自然也迎刃而解。“与老百姓打交道,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走一点路、多说几句话、多一点笑脸、多学会倾听,我相信他们一定会理解我们所做的工作。”这是覃歇民常常说起的心里话。

    至今,覃歇民办公室的大门一直向百姓敞开,“有麻烦可以直接找覃县”似乎已经成为隆子百姓的共识。

    一颗心关怀隆子发展

    在高原,做同样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准备;在这里,生同样的病也许面临的就是死亡。2014年3月4日,覃歇民突然觉得恶心睡不着觉,头痛欲裂,剧烈咳嗽伴随着胸部疼痛难忍。坐一会、蹲一会、躺一会,一时间他竟找不到一个舒服的姿势。覃歇民意识到自己可能是患了高反引起的常见病“肺水肿”,赶紧给同为常德第七批援藏干部的隆子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覃平打电话,由此得知了覃平与援藏干部、县住建局局长肖飞也有同样的症状。在覃平的建议下,覃歇民赶往县人民医院,这段不到一公里的路,他在同事的搀扶下艰难地走了半个小时。

    三人在县人民医院汇合,检查发现肺水肿症状均已十分严重。救护车立即将三人转移到山南市人民医院进行抢救,肺部CT显示阴影部分均以超过了90%。医生表示,如果再晚送来半小时,三人可能就救不回来了。即使经历了命悬一线,心系工作的覃歇民在经过短暂的十天休息后,便再次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当时就想着我还要去热容驻村呢。”提起这段有惊无险的经历,覃歇民显得云淡风轻,“现在想起来也没什么,就是自己没注意好,生了病就治呗。”

    问及覃歇民,时任隆子县政协副主席、珞巴民族乡党委书记的王平感慨颇多,称他是“两头不见太阳”,“覃县真是一心为民!就拿我们珞巴来说,覃县已经无数次地走进村里,几乎熟悉村里每一个人,家家户户的百姓都认识他,每次他一来,大家都高兴得很!”正如王平所说,“真心”是覃歇民一直秉承的原则。

    隆子县拥有多达126处旅游资源,罕见稀有的原始森林、波澜壮阔的洛河河谷、白雪皑皑的现代冰川、历史悠久的寺庙文化、独具特色的珞巴风情……可是,怎样让美丽变富饶?这是覃歇民一直思考的问题。

    他走遍全县所有的大山深沟和行政村,寻找办法。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考察,覃歇民明确提出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破瓶颈、十年掀高潮”的思路,将隆子县打造成“高寒边境中心县”,由此拉开了隆子旅游开发的序幕。

    隆子县城前往扎日途中,漫山的杜鹃花开的格外美丽。尚一网记者 潘敬林 摄

    “扎日”藏语意为“圣山或草盛山”。这里植被茂盛、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神圣洁净,既有漫山的鲜花、垂落的瀑布和圣洁的雪山,又有广阔的草原、悠然的峡谷、清明如镜的圣湖和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近年来,来此转山的人络绎不绝,扎日的接待能力日渐捉襟见肘。覃歇民将扎日旅游开发作为主攻目标,几乎就像在一张白纸上描绘蓝图。他围绕“吃、住、行、游、购、娱”6个方面做系统的谋划,经过不懈的建设改造,扎日的基础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新建了5000平方米的停车场、5栋公厕等配套设施,并争取到了“十三五”的旅游国投大项目。

    时至今日,只要稍微留意,隆子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整洁干净的县城里,一边是悠闲地晒着太阳喝着酥油茶的百姓,一边是转着经筒虔诚走过的信众,一片幸福祥和。在这背后有覃歇民的一份努力,也留有他奋斗过的足迹。

    从洞庭湖畔到雪域高原,21年的援藏长河中,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都溅发出援藏色彩,展现特色。在“战友”们已离开隆子,返回常德之际,覃歇民作为常德第八批援藏领队,将继续在隆子奋战三年。蓝天白云,高原放歌。伟大的征程已经开启,新的号角开始吹响,覃歇民默念三年前的誓言,不丢援藏特色,不失常德本色,在10566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定会让藏族人民过得更加幸福,让常德援藏大旗高高飘扬。

    □ 尚一网记者 李紫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