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人物故事列表
脚印丨谢迎朝:只争朝夕做好“扶贫答卷”
[唐文洁 陈硕]

常德日报客户端记者 唐文洁 通讯员 陈硕 文/图

“结对帮扶不再搞‘送一桶油、一袋米’活动,要送技术,送产业。”2019年4月,带着这个目标,驻村扶贫干部谢迎朝来到常德市石门县新铺镇黄木岗村。 

主人公入画村部.gif

黄木岗村耕地少,林地多。全村21个组只有一条村级路,村组之间全是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行难;由于季节性缺水,每天9至10月份,村民只能去堰塘挑水,用水难;农户自产自销农产品,村里柑橘产业单一,议价能力不强,全村325户有74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致富难。

驻村之初,48岁的谢迎朝与工作队同事入户访民情,把村里的难题一项项列清单,不断更新完善贫困户的资料,协助策划村里的产业扶贫方案。 

谢迎朝1.jpg

“本本”不仅仅是信息台账,里面的每一个字儿,都是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希望。 

一年之后,黄木岗村的变化令人惊喜!

“现在,通组道打到家门口,可算有条好路走了。”“去年,整修了1个800立方米堰塘,新建了2个200立方米、1个100立方米蓄水池,再不怕没水洗澡了。”“村里卫生也像县里、市里一样变好了”……说起这一年多的变化,村民们对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为了破题,从“坐办公室”到扶贫一线,谢迎朝几乎天天扎在黄木岗村,但他还是感觉时间不够用。

驻村400多天,谢迎朝“干”字当头,他的工作日常是不停打电话、不断跑来跑去,对照任务清单,逐一落实目标。通过联系市、县、乡筹集资金,找设计单位画图纸,协调村民筹资筹劳……通组公路实现互连,自来水接到村民家,8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全村,“幸福屋场”有了雏形。       

谢迎朝2.jpg

村里新建、续建的通组公路陆续完工。

大水缸、大水桶,曾是黄木岗村村民家的“标配”。如今,当记者来到刘翠兰家时,刘大姐拧开水龙头,笑着说,“今年不用再去堰塘挑水吃咯。”在村子的另一头,800立方米堰塘边,不善表达的村民在围堤上刻上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谢扶贫工作队”的文字。

“农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黄木岗村适合发展什么产业?虽然贫困户想脱贫的愿望强烈,但要改变现状,还得从已有条件入手。通过与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多次外出调研、开会讨论、征求村民意见,最终谢迎朝制定以柑橘种植、蜜蜂养殖、土鸡养殖为支柱“三管齐下”,实现了扶贫产业全覆盖。 

柑橘是黄木岗村传统经济作物,但每家每户靠零散种植根本卖不上好价钱。村民对柑橘种植摇摆不定,村支两委决定利用奖补政策,一方面鼓励村民分散种植,对橘树进行补栽,另一方面谢迎朝和工作队扶持村民成立石门县黄木岗村柑橘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流转土地,以入股分红、劳务等方式增加收入。当年,该村柑橘规模扩大至1500亩,进入丰产期后,年收益可达700万元。

谢迎朝3.jpg

蜜蜂养殖基地。

柑橘产业蓬勃发展,蜜蜂也进入了黄木岗村特色产业的“视野”。跟随谢迎朝的脚步,我们来到黄木岗村优酿养蜂合作社蜜蜂养殖基地,树木芳草里掩映着数十个方桶蜂箱,蓝色雨棚下一字摆开,一群群蜜蜂在蜂箱周围飞舞。 

“这是我们来了之后第一个养蜂合作社。”谢迎朝介绍说。原来几乎家家户户养蜂蜜,但规模小、品质不一,刚进驻那会,工作队员就给贫困户吆喝卖过蜂蜜。

谢迎朝与工作队一道积极与石门县优酿养蜂合作社对接,并和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均签订了产业发展协议,开展“送一箱蜜蜂、享一生甜蜜”活动,共建成3处养蜂基地,养蜂规模扩大了300箱。2019年收益达25万元。“中蜂釆集力強,可就地长久置放,不需搬迁追蜜。村里年老体弱的贫困户也可以参与其中,活不重,但却有不低的收入。”

该村土鸡养殖同样搞得有声有色。村里扶持土鸡养殖大户,其中有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收入达30万元。有了这样的收入,工作队积极与上市公司湘佳牧业洽谈,争取建设大型土鸡养殖基地。谈及养鸡,谢迎朝信心满满:“又多一条致富的路子,带动了老百姓就近就业,还能壮大集体经济"。 

产业发展为贫困户带来生活的曙光。“我现在养了5桶蜜蜂、2头猪和20多只土鸡。一年收入少说也有8000元,心里踏实多了。”唐生知身有残疾,其爱人患病失去劳动能力,工作队了解情况后,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给他争取了蜜蜂、鸡苗和小猪。生产资料有了着落,唐生知担心养蜂这门技术活干不了,谢迎朝还帮他落实了技术指导。2019年8月,唐生知的孙子考入石门县一中,工队作联系爱心企业,给他送去了3000元助学金。

“谢哥办事总是细致周道。”是工作队员们对谢迎朝的评价。原来,在解决产业扶贫过程中,谢迎朝还拉上工作队,通过多种形式向后盾单位、社会各界推销贫困户生产的菜籽油、花生、板栗等各类农产品,开展“消费扶贫”。

谢迎朝4.png

村里的公益岗位也让贫困户就近务工。

“下到村,就是要解决村民的燃眉之急。” 全村脱贫攻坚各类活动,总能看到谢迎朝忙碌的身影,吃住在村里,一连几周不回家都是常有的事情。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说,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到了黄木岗村,就不能白来一趟,要让村民将美好生活握得更紧实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