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人物故事列表
脚印丨“要和村民一起富”的返村支书
[高玲 吴紫欣]

□常德日报客户端记者 高玲 吴紫欣 文/图/视频

9月9日上午,从安乡县城到大湖口镇的途中,我们问司机马任武:“安福村的曾支书怎么样?”马任武笑了 ,说:“如果所有的村支书都像他,就没得搞不好的事。”

IMG_20200915_08384986_1600130700346.jpg

安福村支书曾召平在“阳光玫瑰”葡萄园。

上午11时,我们到达安福村村部,市委派驻安福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周政龙正在整理资料,他告诉我们:“曾支书是实干派”。帮扶工作队队长陈志刚接着说:“曾支书没有私心,他是全心全意为村民付出”。

安福村副支书樊明华与曾召平共事时间长,他说:“我们书记脸皮好厚的,为了给村里筹钱修路,他是死皮赖脸地求人,死缠烂打地堵人”。

IMG_20200915_11110109_1600139686053.jpg

曾召平观察种植情况。

我们在村部与人交谈时,“曾书记”正在大湖口镇镇政府汇报安福村的脱贫攻坚工作。

中午12时,门被大力推开,一位满头大汗、面色发红的中年男子大步走了进来,连声说:“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

他就是曾召平,安乡县大湖口镇安福村党总支书记。曾召平皮肤黝黑,一件白底条纹衬衫,已经被汗水浸湿了,提着一个黑色的公文包,底部已经全部脱了皮。

“六年前200块钱买的,还能用,也没时间去买新的。”看到我们盯着他的包看,曾召平显得有些难为情,这个48岁的男子,摸了摸伏在脑门上有些卷曲的短发,笑着解释。十年前他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拥有一个工厂,一个餐馆,一个施工队,年收入六七十万元,过着人人羡慕的自由生活。回村,是因为他想和村民一起富起来。

(一)私车公用10年,跑了46万公里

IMG_20200915_11030778_1600139252010.jpg

曾召平为村里修的桥。

十年前,曾召平当选为同福村支部书记。当时对村里的情况不太了解,他就每天早上7点到村里调研。村民看到他都要喊他吃饭,“村民们都喜欢我,看到我就喊,支书,到我家来吃早饭,我给你煮两个土鸡蛋”。曾召平说,看到村民们对他这么贴心,他觉得受苦受累都值,“村民认可我,我才有价值”。

IMG_20200915_11044026_1600139336727.jpg

曾召平为村里修的桥。

2016年,同福村与另外两个村合并为安福村,村民多达6100多人,是以前一个村的三倍,他的工作量也随之变成了以前的三倍。而拉通三个村之间的道路,成为曾召平迈出的第一步。

IMG_20200915_11051878_1600139372555.jpg

目前,安福村已清理沟渠41360米,全村处处是“绿水”。

樊明华说的“脸皮厚”就从修路开始。一条3.5公里的土路是以前两个村之间的连接线。路没有一车宽,沟渠两边搭块预制板就是桥,路旁的小河里飘着臭味。“车都开不进来,怎么发展产业?怎么致富?”曾召平开始到处“化缘”修路,只要听到有线索,他立即开车赶过去。有一次,他等一个有投资意向的人,从下午等到晚上十点,硬是见到了对方并陈述了自己的想法。那天回到大湖口家里已是凌晨,抬头望着满天繁星,奔走了一整天的曾召平,却一点也不觉得累。

那一年东奔西跑,曾召平筹到57万元,一条4米宽的村级公路建设拉开序幕,它被曾召平命名为“连心路”。按曾召平描绘的蓝图,这条水泥路要能走载重60吨的大货车。村民们从未想过家门口有朝一日会修路,修房子的时候都尽量向路边靠,使得有些路段宽度不够4米。曾召平只好一家一家上门,和村民协商把临路的墙向内移。一边移房、清沟、修路、架桥,一边继续不停地“化缘”,有时候一天要到安乡县城跑三个来回,路上工地连轴转,人和车都是灰头土脸。“我这辆车就是当拖拉机用的。”曾召平说。

曾召平开的是一辆汉兰达黑色越野车,他回村当支书的那一年买的。我们看到车上放着不少工具和农具,还有一袋治疗感冒发烧的药。原来,车已经跑了46万公里,不免会闹点“小情绪”,碰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他就自己动手修车。“感冒药是必须常备的,因为我容易感冒。”三村合并以来,曾召平每年都要“化缘”上百万元,村里连通外面的几条路都完成了加宽和硬化。

曾召平把车停在连心路的一座桥头上,站在桥上,只见笔直的水泥路向远方延伸,一侧的小河碧波荡漾,河两岸栽种着香樟和垂柳。这座桥以前就是一块预制板供人通行,曾召平多次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利用水利工程建设的契机,把预制板桥变身为四米宽、有护栏、能通车的桥。这时,一辆货车从桥上驶过,曾召平指着密封的车厢告诉我们:运的就是我们村的“阳光玫瑰”。

(二)村葡萄园,第二年就收入250万

IMG_20200915_11013617_1600139168241.jpg

安福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阳光玫瑰”葡萄园务工。

“阳光玫瑰”葡萄园是安福村的村级产业园,面积100亩,去年5月栽苗,今年销售收入接近250万元。

去年4月,市委派驻安福村帮扶工作队来了,曾召平与队长陈志刚商量:要改变传统种植,发展新兴产业。在充分研究气候土壤和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他们选择了“阳光玫瑰”。4月28日上午村干部和工作队开会一锤定音,村里打造100亩葡萄园,利用荒地60亩,调整村民土地40亩,当天下午就开始行动。然而,当天下午1时,曾召平的母亲去世,听到消息他怔在原地。

IMG_20200915_11082363_1600139541879.jpg

安福村村支书曾召平在“阳光玫瑰”葡萄园。

5月1日上午,曾召平把母亲送上山,下午就出现在葡萄园工地里,开始调度土地调整、旋耕、栽苗事宜。村干部们见他悲痛而疲惫,都劝他回去休息半天,他回答:我还是在这里放心些。曾召平现场指挥,三天时间100亩葡萄苗全部栽完。“有些地方冬季就栽了苗,我们已经迟了,必须抢速度。”

速度是一个方面,最让曾召平为难的是资金。时间不等人,买苗要现款,筹款和“化缘”都来不及,曾召平把支持女儿在长沙买房的27万元拿了出来。建设葡萄园还需要水泥柱、铁丝、薄膜等,没有现金去买,曾召平就到县城和镇上找熟人去赊。葡萄园的喷淋装置,请专业团队安装要20万元,“这么多钱,我舍不得,就买了材料回来自己装,只用了5万多元。”曾召平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分花,但进入打桩施肥阶段时,资金链还是断了。

IMG_20200915_11125070_1600139786430.jpg

今年夏天,葡萄丰收,当地村民们喜滋滋地包装“阳光玫瑰”。

“心里着急,压力很大,饭都吃不下,毕竟季节不等人哪!”曾召平找到自己生意上的朋友,把村里的困难摆了出来,朋友没有迟疑,立即转了20万给他。队长陈志刚也从自己家里拿来20万,与他并肩同行渡难关。除了资金支持,陈志刚还到市直相关单位“游说”,筹措了30多万元的肥料等物资。

9月,葡萄园的采摘已经进入尾声,定购的鸡苗马上就要放进来。“葡萄摘完就养土鸡,人闲地不闲。”曾召平指着不远处的一个葡萄园介绍,那是村民的葡萄园。今年,安福村集体和村民栽种的1000亩“阳光玫瑰”都进入了挂果期,每亩收入在2.5万到3万之间。没有栽种葡萄的可以在集体和村民的葡萄园里务工,“采摘、理果、包装、上车都需要劳动力,我们的村民劳力俏得很。”曾召平一脸自豪。

(三)脱贫不返贫的4:3:3分配方案

65岁的村民王大兰从去年5月开始,就在村里的葡萄园里务工,年收入1万多元,这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成功脱贫。

IMG_20200915_11090862_1600139582956.jpg

曾召平与安福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陈志刚入户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

“天天有事搞,病都没得哒。”王大兰说自己以前有颈椎病,天天做事倒好了。以前家里只能烧杂草,现在有钱买煤了。在葡萄园务工,男工一天工资130元,女工90元,下班结账。和王大兰年龄相仿的务工村民很多。“60多岁的占大头,一起搞事又热闹又有味,真的搭帮曾书记,不然哪个请我们这些老倌子老妈子?”

易地搬迁户周泽方的家,是村里帮忙修建的两室一厅一厨一厕的新房,69岁的周泽方是村葡萄园的老员工,去年务工收入15000多元。前段时间患阑尾炎动了手术后,她一直在家休息,看到曾召平,她露出急切的表情:“书记,你看我几时能够出门沙,不搞事好吃亏的”。曾召平一边安慰她,一边询问她家葡萄园的情况。去年村里提供技术支持,帮她家建了2亩葡萄园,今年光葡萄就卖了5万多元。

IMG_20200915_11094340_1600139614910.jpg

曾召平入户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

集体和村民的1000亩葡萄园,成为安福村脱贫的实验田,去年9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已有92户成功脱贫。剩下的一户彭元梅,今年村里也帮她建了一个2亩的瓜篓园。而全村200亩瓜篓基地是安福村的第二大产业,即将迎来它的第一次丰收。

令人想不到的是,不论是葡萄园的收入,还是瓜篓园的利润,贫困户都可以参与分红。为了避免贫困户返贫,曾召平制订了产业园4:3:3的分配比例,4成用于村集体基础设施建设,第一个3成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分红,第二个3成是来年产业园的发展资金。这个充满了温度的分配方案得到了村干部和村民们的拥护,贫困户裴德针说,我们还能分红,这是一辈子都没料到的好事!

从周泽方家出来的一条路很窄,曾召平指着路旁的电线杆说,这些都要外移,路面还要加宽一米,货车可以通行。然后又开心地告诉我们:下半年全村会维修和新修八座桥,已经纳入规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