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人物故事列表
脚印丨“500米”+“20分钟”,看“硬核”女支书的扶贫秘诀
[唐文洁 通讯员 周亚黎]

常德日报记者 唐文洁 通讯员 周亚黎 文/图

一条公路穿镇而过,农家小院与稻田遥相呼应,隆隆的机器声与蝉鸣,打破乡村的宁静。8月23日,记者来到桃源县龙潭镇龙中居委会,只见挖土机不远处正在作业,那是正在铺设路基的桃龙大道。 

“明年路修通了,去县城会快很多,村里养的鸡、种的菜能走得更远。”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贺英满眼期待。 

龙中居委会地处桃源县西北部,辖区3.5平方公里,囿于基础设施薄弱、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发展一直没有太在起色,居委会负债近百万元,2014年被扣上了“贫困村”的帽子。2017年4月,贺英被居民们投票选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后,她直接把年入20万元的生意交给家人打理,全身心投入到居委会的工作中。 

5f5ccae984091.jpg

走访途中,遇到村民咨询办证流程,贺英停下来解答,路边成了办公地点。 

开出扶贫处方,保安居乐业

从无职党员到支部书记,贺英面临第一件棘手的事情,居委会要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将不符合条件的居民清理退出,把遗漏的贫困户纳入精准帮扶对象中。 

为了摸清情况,她白天走访,晚上整理,有的村民表示理解,也有人认为退出就是损失,对贺英表示不满。面对委屈,贺英悄悄哭过,“擦干眼泪继续干”,第二天接着挨家走访开评议会,算收入账。村民们看在眼中,理解了她的工作。最终,92户贫困户删减至认定的64户。那一个月,她的体重从106斤掉到88斤。 

整理文件_1597857122874_副本.jpg

贺英对居委会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情况烂熟于心,但她还是坚持多入户多走访。一个个档案盒里记载了走访详情、需要解决的问题。

“靠养牛养鸡,我不当贫困户了。”采访时,50岁的彭福元正给自家6头牛喂饲料。以前的彭福元可没这么“牛”气。自己腿脚不便,妻子残疾,孩子读书,父母年迈无劳力,一家五口挤在老房子里,他家成了重点扶贫对象,也成了贺英常念叨的对象。居委会和后盾单位筹款4.5万元帮他维修房屋,争取扶贫资金帮他搞黄牛、土鸡养殖,联系消费方。一系列帮扶,他家经济状况有了极大改善,2017年收入达2万元,实现脱贫“越线”的目标。2018年初,彭福元主动向贺英提交申请,不再吃低保。

pengyuyuan_1599792517781_副本.png

虽然彭福元脱了贫,但贺英还是会每月两次上门走访,看看他家的情况。

“贺支书今年帮我联系卖了8头牛,我要再买几头牛犊。”尝到甜头后,彭福元逐年扩大养殖规模。年初受疫情影响,贺英帮助他规划发展了14头牛、200只土鸡和鸭子,全年分季种红薯、玉米、蔬菜等,按照这个规划,今年这个家庭能够达到6万元收入。说到这些,彭福元笑逐颜开。

当“红娘”忙牵线,助力消费扶贫

彭福元并不担心销路,这是因为他相信贺英“站台带货”的实力。

邹家的土鸡,艳姐家的猪肉,杨哥的粉丝……在一张手写销售清单上,详细标记着代卖的品种和数量,那是贺英交出的一笔笔扶贫“成绩单”,而她“站台”的农货总是供不应求。

微信图片_20200825154225_1599791794746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200825154211_1599791795052_副本.jpg

编织袋里装着贫困户自产的红薯粉,居民一袋袋扛来居委会前坪,供商家统一收购。2019年,经贺英的宣传卖出近3000斤红薯粉。

通过大量走访,贺英发现农产品销售困难,村民不敢大规模发展产业。贺英与村干部商定帮扶计划,鼓励村民发展种养产业,依靠后盾单位开展消费扶贫;2018年,发展订单式农业,先后发动48户农户与5家单位和企业签订供销合同,贫困户稳定增收,2018年年底,居委会终于摘了“穷帽”,解决村里30多万元债务。每年仅消费扶贫一项就达到20万多元。

“作为最基层的党组织书记,任何时候都要把引领和带动放在第一位。”贺英说,党支部就是带领群众发展的“主心骨”,2017年,村支两委统筹划分出29个党员服务圈,把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贯彻到党员,并号召他们积极帮助自家周边500米范围非党员贫困户,目前,除2户政策兜底贫困户外,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有困难找党员”已成为当地的口头禅。

20分钟面对面,用真心为增收加速

记者跟着贺英走访,一路上她脚步飞快。她说是这几年养成的工作习惯,不仅她快,她同事们也一样。贺英和村干部商定“20分钟面对面”,要求不管谁找村干部办事,保证20分钟看到村干部,快速逐项给予解决,“事事有着落,句句有回响”得到了居民的信赖。 

“新冠疫情期间疫情防控冲在前面”“帮村民担保修房自己成‘能手’””24小时电话畅通随叫随到”……大家对贺英的评价,她是一个“蛮猛”的女强人。 

战鼓催征声声急,要跑出脱贫增收“加速度”,贺英只想更快些。 

近些年,居委会自来水入户、村组道路硬化、亮化“三个全覆盖”,新建了高标准村级为民服务中心、村级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广场。村民的一句提问“村里啥时候有产业?”让贺英一直在寻找答案。

微信图片_20200831184649_1599791767516_副本.jpg

8月,贺英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已经投入30万元的蔬菜大棚旁,察看钢架大棚搭建的进展。

最近这个答案正在验证中。“找准稳定销路,再带动老百姓去做,不能让他们有风险。”今年6月,贺英在多次考察后,觉得可以“试水”大棚蔬菜。

“让住在这里的居民,吃上我们种的菜”,贺英希望居委会能有长久脱贫致富的产业。她想到,辖区有镇中学、小学、幼儿园、派出所等多个行政单位,常住人口约3000人,因地制宜发展大棚蔬菜或是一条可行之路,再通过蔬菜大棚搭建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让村里走上致富增收的“快车道”。

9月初,贺英发来照片,蔬菜大棚已经搭建完成,向着增收的目标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