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人物故事列表
脚印丨村民255个红手印留下的第一书记
[曾玉英 周政龙]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记者 曾玉英  通讯员  周政龙 文/图

葡萄产业带活一个村

仲夏时节,安乡县大湖口镇安福村的葡萄园,一串串葡萄挂在枝头,晶莹剔透,让人忍不住口水直流。

“这是最好吃的阳光玫瑰葡萄,8月初就可以上市了,村民们就指望它卖个好价钱呢!”安福村第一书记陈志刚向记者介绍。

产业扶贫1.jpg

安福村村民在葡萄园里忙生产。

这片葡萄园占地100亩,全部栽种阳光玫瑰葡萄,是以常德市科技局为组长单位的7家后盾单位共同帮扶的产业扶贫项目。

去年4月,市科技局工会主席陈志刚作为工作队队长、安福村第一书记,带领另外两名工作队员正式进驻安福村。

安福村有287名贫困人口,村民长期依靠种植粮棉油维持生计,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不优、村民致富能力不强、村里无集体收入,村民生活难以为继。如何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的生活,是陈志刚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刚到村里时,陈志刚每天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了解致贫原因、当前存在困难和就业愿望。空闲之余,他就跟着村干部走进田间地头,了解村里的产业情况。同时,邀请农业科技人员来安福村测量土质,寻找适合种植的农作物。

经过两个月的调研,陈志刚发现安福村不论是土壤环境还是气候条件,都适合种植葡萄。

“阳光玫瑰”是一种高端葡萄品种,近年来风靡水果市场,与安福村只有一河之隔的澧县官垸乡就是有名的“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基地。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支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三天之内就完成100亩土地的流转、旋耕、秧苗下地。安福村的第一个村集体产业就这样建起来了,去年有部分挂果,预计今年可采收葡萄20万公斤,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以上。

建档立卡贫困户黄明谷的土地全部流转到葡萄园,村里经常聘请他在葡萄园里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他今年75岁了,除了土地流转费,来葡萄园工作一天,还能挣百把块钱,他很知足,逢人就夸陈书记好。

产业扶贫2.jpg

安福村冷库即将完工,有了它,葡萄错峰销售可提高经济效益。

255个红手印留下第一书记

葡萄园建起来了,村民们满心欢喜。哪知葡萄藤刚刚爬上棚架还没开始挂果,村民们却听到了陈志刚要调离市科技局,不再担任安福村第一书记的消息。

原来,2019年底,因机构改革,陈志刚被调到市水运事务中心,市水运事务中心的扶贫村不是安福村,按惯例陈志刚也就不再担任安福村第一书记。

听到调令的第二天,正值元旦佳节,200多位村民不约而同走到安福村村部,写下请愿书,按下红手印,委托村党总支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帮他们向上级汇报,留下陈志刚。

龙望杰是村里葡萄产业技术负责人,他第一个在请愿书上按下手指印。

“当时我就觉得刚哥走了,主心骨没有了,把刚哥留下来,带领大家发展产业脱贫致富,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龙望杰说。

两天内,255个村民在请愿书上按下红手印,还敦促村党总支书记曾召平,要他赶快送到市里,一定要把陈志刚留下来。曾召平不敢懈怠,将请愿书送到市科技局,转达村民们的请求。最终结果,领导决定让陈志刚留下来,继续担任安福村第一书记。

留下来的陈志刚更加坚定地扎根乡村,今年又为村集体新发展了200亩瓜蒌产业,并与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合同,提前解决了瓜蒌籽的销售问题。现在瓜蒌已经部分挂果,明年将迎来丰收季。

产业扶贫4.jpg

陈志刚(左二)和贫困户交谈。

产业扶贫3.jpg

安福村贫困户彭元枚(右)跟着父亲打理瓜篓。

除了发展产业,陈志刚最挂心的还有困难群众的冷暖。建档立卡贫困户彭元枚,精神二级残疾,2004年,她离婚后带着女儿回到娘家生活,因为没有收入来源,住的是破烂小平房。工作队为母女俩改造房屋,并帮她们栽种了2.5亩瓜蒌子。彭元枚只需丢肥打芽,等瓜蒌子成熟后,就有专人上门收购。

“我们的瓜蒌子18元一斤保底收购,丰产期每亩可收获瓜蒌子150公斤,产值可达到5000余元!彭元枚要是培管得好,一年收入万把块钱不是问题!”陈志刚说。

为了让母女俩早日脱贫,工作队将彭元枚母女俩纳入低保,又为她申请了残疾鉴定。现在,低保金加残疾补贴等一年有7000多元,女儿上高中享受了贫困助学,每个学期可以减免1000多元。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彭元枚的病情也逐步好转。

余生还想去扶贫

陈志刚热爱扶贫工作,每月都有25天以上时间在安福村开展帮扶,不是走访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就是与村干部一起商量村级发展规划。村里的一个小房间、一张简易行军床、一个灰色背包,就是陈志刚的家当。他的工作热情和干劲,感染了村民,也感动了他的爱人。

去年6月,村集体葡萄园建设资金断流,他心急如焚,当他向爱人说起这事时,爱人毫不犹豫地将自家20万元定期存款转到了村里的账户上,解决了安福村产业发展资金上的燃眉之急。

他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也获得了后盾单位的认可。仅2019年,他就带领工作队争取项目资金780万元,投入到安福村的各项民生工程建设。全村沟渠清洗55千米,给全村农户发放1500余只垃圾桶;新建和硬化通组公路11条共计8公里,改造危桥2座,安装路灯50盏,“村村响”全面开通;改造危房22户,贫困户房屋做到应改尽改;医疗救助76人,享受了90%的贫困户县内报销比例;教育助学40人,覆盖所有贫困户在学子女;完成自来水管网改造,全村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对劳动能力不强的贫困户,采取流转土地、吸纳务工、捐助鸡苗等形式,多方为他们增收,保证人均纯收入不低于3700元的标准。一年来,安福村93户建档立卡户中已有92户脱贫。

为了积极发挥科技扶贫的作用,他成功对接省农科院、湖南文理学院和市农科院。市农科院在安福村设置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并派出农业科技特派员常驻安福村进行生产技术指导。

他还协助村内实力民营企业“大湖古稻”引进冷链库项目,对于安福村葡萄错峰销售提高效益将有很大帮助。今年,他又计划在葡萄园园区公路沿线沟渠投放鱼苗,路肩栽种黄桃,将整个葡萄园区打造为现代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园;计划完成4公里村组公路新建和硬化,完成南夹公路主沟渠硬化,完成34座危桥、危闸改造和新建以及18座机埠新建,全方位保障老百姓生产生活需要。目前,各项建设正在推进中。

产业扶贫5.jpg

安福村干净整洁的沟渠。

“我来自农村,能参加扶贫工作是我的骄傲,如果有机会,余生还想去扶贫!”陈志刚如今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说,在以后的工作中,他将把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作为突破口,带领安福村全体群面脱贫致富,确保安福村贫困户不返贫,确保非贫困户不致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