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人物故事列表
脚印丨碗大如斗、壶大如缸、4个月开烂一辆面包车,常德这个扶贫干部有点“怪”...
[吴紫欣]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在同事廖咪眼里,鼎城区蔡家岗镇副镇长周刚是个怪人。他的饭碗大如斗,水壶大如缸,从不打伞,只穿雨衣,还总爱拍摄村子里的民房。更奇怪的是,他年初买了一辆二手五菱宏光,只开了不到四个月,就坏在了路上。


6月17日,记者坐上周刚修好的面包车,跟随他走村入户了解危房改造推进情况,试图摸清他的“怪”。


中湖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世华和他的新房。


时近晌午,中湖村又闷又热。走过一条长长的碎石子路,就能看见一对农民模样的中年夫妇正指导着几名瓦匠工砌墙、封水泥。很明显,那是在盖房子。


杨世华的老屋。


周刚说,那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杨世华的新家,原计划去年底动工,受疫情影响,顺延到了今年4月。如今老两口正赶着工期,好尽快从斜坡下的老屋里挪出来。

杨世华原先住的老房子,建在新房背面的低山坳里,堂屋大门正对着一片湿冷的竹林,周刚去过好几次。“您二老莫住这了,听我一句,搬上面去住。”2018年,他又找到杨家老两口,好言相劝。“不是我不搬,可搬上去有啥用?”杨世华直摇头,我们不算危改户,没补贴,何况坡上头一样离公路远,到处都是田,交通依旧不便,还得费大钱。

周刚愕然,倒也深知杨世华的担心不无道理。“没事,方法总比困难多,我想想怎么办。”他一边劝说杨世华,一边向相关部门争取“优惠”。过了月余,周刚带着好消息出现:把通向杨家那条田埂拓建为机耕道,既方便他们,还能受益周边农户。

2018年底,在镇政府的主持下,一条500米的机耕道扩建完成。杨世华也随之接受搬家的建议。

建房之初,过程并不顺利。

杨世华说,缺少夯实地基的土方,于是周刚开着面包车,四处收集拆房的砖渣,托运建材途中连车子都不堪重负,无奈“抛锚”了。杨世华说修房资金临时犯难,周刚又自掏腰包,二话不说为其资助了2000元……

迈过一系列难关,杨家新房现下正修建“火热”,偶尔有耕地的村民路过,都会说“托了周镇长的福,农机用具都可以直接拖到田里咯,以前可得人力拉个几百米呢!”

分管镇上的扶贫工作以来,周刚一直奔波在推进危房改造的路上。有空就去各村居转悠,成了他多年的习惯。“一来有利于和贫困户联络感情,二来可以"刺探"危改的进度。”周刚笑着说,在村里转着转着就能发现一些隐形的问题。

村民张碧莲家的房屋,是2019年间修葺好的翻新房。但不知什么原因,无论晴天雨天,房子总受潮。短短数月,房檐都因此断了两根。周刚入户查看,发现水渍已将房顶、墙壁和楼梯浸湿了一大片。“这得修啊。”周刚说。

张碧莲老伴去世早,大儿子在汉寿县当泥瓦匠,小儿子又在外省务工。“原先修房耗尽了血汗钱,如今房子老出问题,太难了。”她心里希望,镇政府能给自己一个危改指标。可惜,她家房屋面积超标,无法享受该政策。

 “阿姨,我们会尽力帮助您,放心咯!”周刚安抚好张碧莲,赶回镇里召集村干部、结对帮扶人等商量此事,决定向镇里申请资金。通过一番努力,他们争取到了镇财政办厉行节约省下的2万元工作经费,可用于贫困户房屋修缮。

 对于这样的结果,张碧莲满意极了。现下,房顶不漏了,房檐牢固了,墙壁不湿了。“住得舒服哟,谢谢党和政府的关爱,周镇长的话我信得过!”

周刚巨大的饭碗和水壶。

 “募捐筹资、集中厕改、修机耕道、买建材出人力……都是镇上带有’周式风格’的帮扶方式。”同事李栋初说,即使是未达到危改标准的贫困户,周刚也会想方设法为其争取支持。2018年,镇政府与各村(居)委就对贫困户集体进行了卫生间改造——提供“三格式”化粪池,并拿出220元/户的补贴金,帮助他们都用上了标准卫生厕所。

 “原来,他爱往村里钻,是为寻找破旧房屋里是否有住人的‘视觉贫困’。”廖咪理解了周刚的“怪”。“都是为把扶贫工作做得更好呀。”她说,大碗吃饱饭,干活力气足,大壶喝水省时间,穿雨衣能随时随地出发,手动挡的二手面包车,刮擦不心疼,轻松翻山越岭,还能替贫困户托运大件物资。

据悉,2019年,周刚积极争取到镇本级财政支持10万元,解决了5户贫困户改造、加固或新建房屋的资金难题。今年,他又争取到了15万元,“不够呢,我打算下半年再争取一点,好让大家住上舒适的房子。”他说,C、D级危房目前已在该镇全面改造完成。

记者 吴紫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