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人物故事列表
脚印丨方老师的大喇叭“课堂”
[谭明]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记者 谭明


“各位父老乡亲,大家好!我是工作队的方老师,现在,我们继续学习和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和方法……”

“快来,方老师的课开始啦。”6月28日18时30分,听到社区广播响起,汉寿县聂家桥乡堤北社区19组72岁的梁基安,边招呼家里人过来,边搬了把凳子向着广播传来的方向,坐在门口。

他说的“方老师”是市派驻汉寿县聂家桥乡堤北社区驻村帮扶工作队副队长、常德市第七中学教科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方家亭。去年4月12日,他随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堤北社区,开展脱贫帮扶工作。

梁基安说的课,是方家亭用社区里的“村村响”广播播放的音频。这些音频都是他自己录制的。因为这些音频都是些亲子教育、国家政策等,所以有乡亲们也叫它为“大喇叭课堂”。

这天,是“大喇叭课堂”的第43讲,主题《父亲决定孩子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飞多远》。要说“大喇叭课堂”,得从今年2月说起。当时,疫情形势比较严峻,社区的青壮劳力都没外出务工,孩子们也都没开学。工作队走访时偶然发现,平时因忙碌,鲜跟孩子们待在一起的父母们,竟然并没有因为难得的团聚而融洽,反而“危机四伏”。“以前都是父母在外打工,孩子则由祖辈隔代教育,现在都在家里,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上的短板就暴露出来,除了恼怒、训斥后,再无他法。”身为教师、从事多年家庭教育研究的方家亭一闪念,要不利用村里的“村村响”广播,给村里的年轻人、家长们上一堂家庭教育课。他的想法很快就得到了工作队其他队员的支持。

“我们在驻村帮扶中也发现,除了部分失能贫困户外,大部分贫困户本身及子女的受教育程度都不是很高,劳动技能上的短板非常明显。”市派驻汉寿县聂家桥乡堤北社区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市委编委办研究室主任杨祺钧介绍,扶贫要先“扶智”,方家亭利用个人专长开设“大喇叭课堂”,是工作队在“扶智”上的有益尝试。

3月10日18时30分,方家亭的“大喇叭课堂”开课啦。课堂采用录制播放的方式。每晚讲课前,方家亭会通过手机把要讲的内容录制好,然后通过村里的村村响广播系统播放。“每次播放两遍。”方家亭说,考虑到居民们的生活工作习惯,每次讲课的内容就只有一个主题,独立成篇,即便是落下一期,也不影响下一期。他坦言,起初,他只准备办几期家庭教育课堂,主要是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交流与培养。却没想到播放效果非常的好,偶尔停一两期,就会有居民打电话到居委会,“咋方老师不讲课了?”

居民们如此支持,方家亭的干劲也足。只要有空,他就会录上一段,讲给乡亲们听。到6月28日,“大喇叭课堂”已经开了43期。而且,他的课也不仅只限家庭教育,文明乡风、美丽乡村、脱贫攻坚……村民需要什么,他就讲什么。他的课,现在就像是堤北社区居民晚饭后不能缺少的“甜点”。居民们自发的建了微信群,以便方家亭在社区广播播放结束后,将当日的音频放进去,方便错过的乡亲们回放。社区里最流行的广场舞,也被乡亲们自发的挪到了7时之后,在“大喇叭课堂”时间里,社区里只有方家亭的声音。“我们下村走访时,经常会遇到方老师的粉丝。每次聊着聊着,对方会来一句,‘原来你就是方老师哦,昨天你讲的那个……’。”杨祺钧说,方家亭现在都成了堤北社区家喻户晓的“网红”。

课讲多了,慢慢的,大家也发现,堤北社区“变了”。打骂孩子的少了,打牌赌博的少了,家长里短的也少了。谈教育、讲文明、做公益的变多了。社区里曾有个泥泞路,很久没人打理。工作队原计划雨季过了,帮忙规整一下。结果,不久前,几个当地居民一合计,出钱出力自己就把那段路给修好了。一位在外地经商的年轻人,听了方家亭讲的文明乡风,自己找到居委会说,要资助社区的两名孤儿,每人一年一万元,一直资助到大学毕业。“这位年轻人说,我们是从社区走出去的,现在有了点余钱,也应该为大家做点事。”杨祺钧说,方家亭的课,生动活泼,说理不说教,简洁实在,用群众语言讲故事讲道理。

方家亭告诉记者,他会把这个“大喇叭课堂”一直坚持下去,要做到100期。“只要在村里,争取做到每个工作日,都能讲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