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抗战老兵
来源:尚一网      时间:2015-11-17      作者: 李杰

000b2f819f9812a23a4f09.jpg

当志愿者为抗战老兵陈志云佩戴“抗日纪念章”时,老人昂首挺胸,威武不屈,但眼泪当即夺眶而出

3月2日,安乡籍94岁抗战老兵范奎、汉寿籍91岁抗战老兵周美初同日去世,网友纷纷留言悼念。关爱抗战老兵的话题,再次成为我市网友讨论的热点。据了解,我市统计在册的抗战老兵有45人,其中6人已去世。尚在人世的老兵都年岁已高,他们的故事却鲜为人知。近日,记者再次走访了部分老兵,对我市抗战老兵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老兵晚年生活清贫

“安仁会战时,我们营八百多人打到最后只剩下一两百人。敌人的子弹打中我的右腰,一摸,全是血,但我还是举起枪继续打鬼子。后来一颗手榴弹在跟前爆炸,我腹部受伤,留下了7处弹孔,右小腿也被子弹打伤……”2月17日,安乡籍抗战老兵蔡元旦被检查出肺癌晚期。在病床上,87岁的他对当年的战事记得清清楚楚。

1943年,17岁的蔡元旦被抓壮丁入伍,在37军95师180团参军,在第九军区任重机枪手。1946年,他随部队开往东北,途径江西南昌时私自逃回家。蔡元旦一生务农,育有两子,5年前大儿子因病瘫痪在床,他跟着小儿子生活,每月领取55元养老金。13年前,老伴去世后,蔡元旦的身体也大不如从前。

“年轻时的噩梦,让父亲返乡后几乎再没有出过远门,生怕回不了家。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遭过罪,之后便变得寡言少语,平日里有生人到访,父亲似乎有一些惶恐,吃饭时几乎从不上饭桌。这两年来,才偶尔会提他曾经的抗战经历,但都是三言两语。”这是蔡元旦的儿子蔡真武对父亲生活状态的描述。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战争带给不少老兵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阴影,蔡元旦的生活状态,是大部分抗战老兵生存现状的一个缩影。与其他老兵相比,蔡元旦的晚年生活还算较好的,有一些抗战老兵的晚年生活更加清贫拮据。

汉寿籍抗战老兵莫退,今年94岁,1937年当兵,1945年回家务农,解放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备受牵连,一生困苦潦倒。 “身体还好,天气好就一个人拖一部板车沿乡村收点荒货,赚几个零用钱。”春节前,记者走访莫退时,他的手里拿着剪刀针线,缝补着一件旧得不能再旧的上衣。他住的木板房已经倾斜,房屋一边搭起一个木棚当厨房。莫退指着土灶上方悬挂的两只腊鸡说,他和老伴现在偶尔能吃一顿荤菜。

和莫退相比,安乡籍91岁的抗战老兵严忠企,晚年生活更为孤单。严忠企1949年在上海投诚后返乡务农,婚后一生没有子女,老伴去世多年,每月唯一的收入来源是55元养老金。

湖南老兵之家常德志愿者向晓霞介绍,我市现存的42名老兵中,35位生活在农村,年龄最小的已经83岁,最年长的已99岁,大多生活困苦,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从去年开始,约九成老兵开始享受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每年200元至3600元的救助。

最渴望社会的肯定

谈及抗战老兵的现状,向晓霞说:他们不害怕死亡,只害怕被遗忘,害怕带着期待和绝望孤独地死去。经历了硝烟战火,抗战老兵最期盼的是,在有生之年得到社会对他们抗战的承认和肯定。

安乡籍老兵周翔,今年92岁,1942年参军后加入国民党远征军,1946年返乡后投诚。上世纪七十年代,周翔不顾家人的反对,开始向当地政府书面陈述自己的抗战经历,但一直石沉大海。周翔的女儿周女士永远忘不了文革期间,兄弟姐妹读不了书、回不了家的遭遇。“因为父亲的往事,全家人遭受过很多苦难,我们不愿再提,那一段岁月让父亲无法忘怀。”

“我是一个兵,扛枪打过鬼子……”二十余年来,周翔常做的功课就是回忆自己的抗战经历,并整理成文字。每每有人登门问起老人当年的兵戎生涯,老人谈起这些都会心情激动,甚至有几次因血压突然升高被送往医院。在老人卧房的床头柜中,记者看到了一叠叠回忆笔记。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所有的老兵中,只有周翔、鼎城区的陈志云等几位老兵保存有自己当年的从军材料,其他抗战老兵的故事,都只能凭他们的记忆口述。70余年过去了,抗战经历已渐行渐远,然而,那一页历史一旦被翻开,老兵们无一不激情澎湃。

陈志云,今年90岁,1943年入伍,曾参加中国远征军新一军150团,奉命入缅对日作战,因战负伤致残,现为六级残疾军人。在谈起当初参军抗战的的情形时,老人不禁老泪纵横。“当初日本鬼子在中国到处杀人放火,犯下了惨无人道的罪行,参军时,我没有其他想法,就是坚决不当亡国奴,拿起枪杆子,干掉小日本,将他们赶出去。”

1948年,陈志云在长春投诚,随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者,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返乡后一直务农,生活贫困。文革结束后,陈志云担任了多年村干部,他对自己远征抗日的那段经历,一直很少提及。去年9月,当关爱老兵志愿者寻访到他时,陈志云说起自己的抗日经历,激动得嚎啕大哭。得知关爱抗日老兵网将为他颁发一枚“抗日纪念章”,夏天里打着赤膊的老人急忙找出一件衬衣穿上。 戴上“抗日纪念章”时,老人昂首挺胸,眼泪却夺眶而出。

桃源籍老兵谭伟林告诉记者,他们是别人眼里的“国军”,包括他在内的很多抗战老兵,都很害怕世人的眼光,只能将自己浴血抗战的记忆深藏在心底,甚至不敢对儿孙提起。但收到“抗日纪念章”时,所有老兵都激动得老泪纵横。“这是社会对这段抗战历史的承认。”鼎城籍老兵宁建秋的儿子坦言,风烛残年的父亲在物质上没有要求,只渴望得到国家的肯定。

抗战老兵需要更多人来关爱

“这些年常德开展关爱抗战老兵行动,给他们送去一份迟到的爱,是民间历史意识的觉醒,是恢复人类记忆的一部分,也是恢复老兵的历史与尊严一种努力。 ”湖南文理学院师范教育教学部主任高飞认为,抗战老兵从战火硝烟中走过来,为战争而生,为民族赴难,他们是"活着的纪念碑",身上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无论是抗战的历史还是战后的经历,都一样厚重。  

近日来,本报联合民革常德市委、常德会战研究会、常德市“1+1”爱心志愿者联盟共同发起关爱抗战老兵行动,社会反响良好。向晓霞从事关爱抗战老兵活动多年,她坦言,近年来能坚持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的志愿者不多,希望通过这次关爱抗战老兵行动,号召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市民李先生表示,关爱抗战老兵,让老兵安享晚年,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他们的生活,这是对他们的回报,也是基本的尊重。

高飞认为,在物质层面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可以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我们要与时间赛跑,让老兵感受社会对他们的关怀和生命最后的慰藉。这需要越更多的热心人伸出援手,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官方的支持,争取为他们提供更加切实的生活保障。”

“精神层面的关心同样重要。”高飞说,抗战老兵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结,他们一度成为被这个社会所遗弃、甚至享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一个群体,抗战历史因为历史的原因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与尊重,因而对他们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正视他们抗敌的贡献。高飞建议,我们要走近抗战老兵们的内心,倾听他们的故事,记录老兵当年抗日战争中和之后的点点滴滴。 “正视并记录下幸存老兵的历史,是对真实历史的还原。关心老兵,不仅关乎我们的过去,我们的现在,更关乎着我们的未来。 ”他说。


 
 【 回到顶部 】    【 打印此页 】   【 关闭此页 】  
Copyright © 2006-2011 CDYEE.COM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尚一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柳叶路常德日报传媒集团    邮编:415000 邮箱: news@cdyee.com
湘ICP备11010971号-1    互联网备案单位编号:4307000001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