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弱者以慰藉 给行者以力量
—— 评《暖心!这50人一起落户常德,全部姓“康”》系列报道
12月8日、12月9日,尚一网新闻陆续推出《暖心!这50人一起落户常德,全部姓“康”》、《50名流浪乞讨人员落户常德后续:1个月后他们将拥有身份证》两篇新闻报道,报道还将继续。笔者认为,此系列报道凸显了给弱者以慰藉、给行者以力量、给未来以期寄,是常德新闻界多年难得的 “温暖好新闻”系列,浅析如下:
一是有职业敏感。尚一网不仅洞察出“警察、医生、流浪人员、精神病患者”这些新闻眼十足的元素,更是迅速地悟出字眼背后的价值:特困人员帮扶,流浪人员救助等能唤起大众同情悲悯情怀的新闻,在过去时而有之,报道的形式也多以“消息”形式呈现。而此次却是以独家系列深度报道来操作,足见其高度重视倾注心血:他们洞察发现,以往的“同情悲悯”可能是偶遇的随意为之,而这次则是多部门合作的50人批量规范作业!这在常德市开创历史,在全省全国都及其罕见! 尚一网一天之内连续采编出两篇高质量新闻报道,其团队的职业素养和敬业态度令人尊敬!
二是有温暖情怀。人类对同类的同情和关怀,既是本能使然,又是道德传统。而采编曾兰、罗朝阳两位记者在行文中,不仅将警方、医院的事实行为详尽精准地向读者予以展示,更是抒发了真情,让感动更加温暖,如:“从今天起,你们全部姓‘康’,健康的‘康’。”“天寒地冻,常德康复医院内却暖意融融”“希望他们能在这个大家庭中够感受到幸福和温暖”等新闻语言,促成了“直叙式的消息新闻”向“饱含祝福的情怀新闻”华丽升级。
三是有细节故事。平铺直叙的新闻只能让读者了解一件事,而要“认知那些人,记住那份情”,是必须要有生动的细节故事支撑的。在系列报道中,记者就非常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故事一:一开始其实有63名流浪乞讨人员,但经排查比对后,我们为13名流浪乞讨人员找到了亲属。展示了警方工作的严谨、成效和最好的“亲属归宿”。故事二:现场拍照时他们将两个长相酷似的人姓名弄混了,当场核对信息检查出来后,立即进行了更正。这个细节描写让整个办证的场景“活”了起来,画面生动温暖而又妙趣横生,真正实现了正能量的强烈释放,让读者强化这些美好的瞬间。
四是有政策解读。读者读此新闻的一个重要疑问是,新闻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突然冒出?难道是几个部门突然创新之举?作为负责任的党媒,尚一网采访后在报道中给了非常权威、清晰的解读: 2015年8月20日,民政部、公安部印发《关于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见》,而作为牵头单位的武陵公安分局,从今年3月份就开始准备,从启动到办证,足足认真筹备了9个月,后续多部门还将一起努力。有法规解读的新闻,才是具有“安全感”和“公信力”的好新闻。
五是有后续期许。笔者认为,好的新闻作品,不仅要“有张力、有嚼劲、有回味”这些属于“过去式”的元素,更要有“给弱者以慰藉、给行者以力量,给未来以期寄”的 “未来式”的要素。很显然,此系列独家新闻做到了!在第二篇最后明确:“公安、民政、社会福利机构等单位的通力配合”、“尚一网将继续关注此事”等,这不仅给正在进行之中的善举予以褒扬,更动员了全社会跟随尚一网继续关注、关心的情绪。未来可期,愈加美好!
尚一网评论员 欧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