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专题首页 >> 首页幻灯
太青村的新鲜事儿
来源: 时间:2020-01-21 11:32:47 作者:

d62a6059252dd42aae94c224c3f44db3cbeab8f2.jpg

记者 任民政 孙玮怿 杨力菲 文/图

冬日的暖阳下,太青水库波光粼粼,连片的茶园绿意盎然;村级服务平台改建工程尚未完工,鲜艳的国旗已高高飘扬在屋顶……1月17日,常德日报“新春走基层”记者一行从常德城驱车3个多小时,走进了位于澧县西北边陲的甘溪镇太青村。

太青村依偎着海拔1100多米的太青山峰。这座澧县境内最高的山峰,像一道绿色的屏障,给了村民们绿水青山的宜居环境,但也阻断了通往外界的致富路。

2019年4月,市派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太青村。“我们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市派驻澧县甘溪滩镇太青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林松介绍,围绕这一“考题”,工作队翻山越岭,挨家挨户,走访调研,经过反复磋商,制定了《太青村2019-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规划》。8个多月来,村里新修了8.5公里山路,水泥路通到了住得最高村民的家门口;铺设了5200多米的输水管,解决了全村村民安全饮水问题;村民们还当起了“微商”,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卖山货,带来近10万元收益……贫困人口下降至5户11人,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55%,大山深处的贫困村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穷山村·展现新面貌

蜿蜒起伏的水泥路向着大山深处延伸,接近海拔1000米处,是村民姚克云的家。他也是村里住得最高的村民,周边百米没有人家。今年元旦刚过,水泥路就通到了他家门口。“我们家能通路,真是想都不敢想,工作队真是把‘路打上天’了。”姚克云计划,要女儿、女婿开车回家吃年饭,让外孙女也尝尝老家的腊猪蹄。

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宽带网络更是让山里山外“融”为一体。记者走进村民向多均家。他的小儿子正津津有味地看着高清电视;大儿子正用手机查单词,做英语练习。“过去信号不好,打个电话要走几里山路,现在坐在家里用手机随时打,上网还挺快。”向多均说,去年,工作队翻山越岭,为村里接通了“天线”,解决了多年来信号差的问题。

山里人吃水难,吃水不安全,这是老村支书刘湘仲一直忧心的问题。“说通自来水,有些村民还不同意。”刘湘仲说,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去年,工作队对大潭水厂水源进行了检测,看到达标的检测结果,村民们才放下心来。安全饮水工程启动后,有村民反映,海拔高的地方,输水管道埋好了,但水压不够,水送不上去。为解决问题,工作队勘察地形、找水源,召开屋场会与群众共同商议解决方案。最终,建起了提水机埠和一座50立方蓄水池,解决该片区30户76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想脱贫,先得把基础设施建起来。”林松告诉记者,25个基础设施项目正如期推进。在太青村内穿行,记者看到,村主干道窄加宽工程完成,5米宽的公路会车更方便了,通组公路连点成线,实现了通组公路100%覆盖;田间地头机耕道和沟渠配套齐全,农活干起来更省力了……过去的穷山村展现出新的面貌。

老产业·点燃新希望

从村部出发,驱车往上走10分钟的山路,记者到了常德八仙云峰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领头人叫朱南山,今年58岁,是土生土长的太青村人。2014年,朱南山带领同组的几户茶农办起了合作社。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吸纳了44户茶农,建起了上千亩茶园,年收鲜叶超过25万公斤。在合作社带动下,17户贫困户脱贫摘帽。

合作社的优质茶园在海拔1000米的高山上,山顶冰雪还未融化。茶园顺着山势起伏,像一片绿色的波涛。“2019年,工作队顶着严寒把水泥路修到了山顶的茶园。”朱南山告诉记者,以前去茶园都是土路,一下雨根本没法走,更别说运茶叶了。2014年,抓住村里修路的机会,借助政府产业扶贫的支持,朱南山牵头创立合作社,建起了一条茶叶加工生产线。很快,合作社就看到了效益。这几年来,入社的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

合作社建起不久,朱南山发现用电是个大问题。“那时候,太青片区只有1台变压器,生产线上的杀青机一启动,其余的设备就得休息。”朱南山说,生产效率低,大量鲜叶只能卖给别村加工厂,合作社的效益不高。为了解决用电问题,2016年,当时驻村的工作队为太青片区装上了3台100千伏安变压器,合作社加工茶叶的生产效率提高了近4倍。

“多亏有工作队解决了交通和用电的问题,太青山的茶产业才能重获生机。”如今,朱南山对合作社的发展信心满满,今年,他准备新增一条名优茶的生产线。

山里货·找到新出路

春节临近,贫困户杨美成忙得不可开交。原来,他编制的手工竹篮成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微信群里的“抢手货”。46岁的杨美成患有疾病,不能出外务工。但勤劳的杨美成找来村里的老师傅学编竹篮、竹篓、竹簸箕。一年多来,杨美成技术越来越好,所编竹制品得到多名工作队队员的推广。如今,他编的竹篮还进入了常德河街铺面,作为扶贫产品销售。

金进舫腊肉熏得好,也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微商”。今年,他仅卖腊货就赚了1.5万元。不仅卖腊肉,金进舫还卖土鸡、蔬菜、花生和各种山货。一年下来,他赚了近7万元。“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老了还能当‘老板’。”金进舫笑得合不拢嘴。

60岁的王先法更是乐开了花。堂屋内,腊肉、腊鱼、腊猪头……50多公斤腊货挂得整整齐齐。在工作队帮扶下,年前,他刚卖完一批腊货,赚了5000多元,加上在茶厂务工赚的1.5万元,8000元卖了一头牛,一年算下来,赚了近3万元。王先法打趣道,没想到自己这个贫困户也能变成“万元户”。

通过微信推进线上线下销售,工作队为太青村的山货找到了新销路,为村民们带来了真实惠。市发改委、市政府研究室、市重点建设项目事务中心、工行常德分行、常德一中等单位积极开展消费扶贫,干部职工们或自己购买或在微信朋友圈“叫卖”,为贫困户、合作社销售茶叶25公斤、蜂蜜50公斤、猪牛羊肉1000公斤,以及土鸡、葛根、红薯粉、花生、板栗、猕猴桃等农副产品。

林松告诉记者,未来,太青村将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周末休闲游,让太青山真正成为村民们致富的“金山”。

祝福太青村的新鲜事越来越多,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扶贫要扶“心”

□杨力菲

采访途中,正巧遇到两位村民为琐事发生纠纷。工作队队长林松立即上前调解,还细心地为村民消毒处理伤口。一位村民感动地说,扶贫干部这么用心,我们村脱贫有希望了。

像这样发生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小故事,记者在采访中还收获了很多。工作队队员王毅开屋场会后驾驶摩托车返回,因坡陡路滑,连人带车摔下陡坡,他的全情付出感动了村民;工作队开展“微心愿”活动,市发改委干部通过微信认领贫困户的愿望,和贫困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团市委和湖南文理学院机械系10名师生到村开展为期一周的“三下乡”活动,学生陪护、政策宣讲、升旗、帮贫困户搞卫生,让山里的孩子开阔了眼界……

物质上的贫困、短期的贫困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困”。扶贫重在激发贫困群众自身脱贫动力。身处脱贫攻坚第一线,扶贫干部一边肩负组织重托,一边肩负全体村民厚望,只有以心换心,让贫困户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激发“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才能真正打赢脱贫攻坚战。


 
 【 回到顶部 】    【 打印此页 】   【 关闭此页 】  
Copyright © 2016 CDYEE.COM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尚一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柳叶路常德日报社   邮编:415000   邮箱:cdyee@vip.163.com
湘ICP备06006364号   互联网备案单位编号:43070000010009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证号:43120008001   许可证
0.07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