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专题 > 常德

桃花流水入洞庭

时间:2019-07-15 09:03:52来源:常德日报作者:肖慧 刘凌

    —— 常德市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走笔


    常德,头顶长江、腰缠沅澧、傍依洞庭。

    扼守洞庭湖西大门的这片土地,水网湖泊密布,是整个洞庭湖水的主要入口,有近50%的境域面积属西洞庭湖湿地。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中,常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经济带,强调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留下“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切嘱托。一年来,常德市委、市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守护绿水青山,加快转型升级,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致力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保护,一座桃花源里的城市逐渐展开了绿色发展的动人画卷。

1820592_xiaohui_1562592307300_b.jpg

穿紫河两岸热烈盛开的美人蕉,令来往市民心旷神怡。本报记者 裴维维

“一湖两水”泛清波 

    湘、资、沅、澧四水从东南到西北依次贯穿湖南,汇于洞庭湖后导入长江,“一湖四水”犹如湖南的血脉,沅澧两水是滋养常德的源头活水。保护和治理好水资源,既是常德永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一湖四水”生态战略义不容辞的责任。常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先后实施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沅澧两水四岸综合整治等多项专项行动,水环境得以极大改善,水资源得以合理利用。

    水鸟是湿地野生动物中具有代表型的类群,灵敏和深刻地反映着湿地环境的变迁。目前,仅仅在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拥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超过50种,每年来此停歇、栖息、觅食、越冬的候鸟种群数量稳定并超过3万只。越来越受候鸟青睐的常德湿地,是常德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工程的缩影。在认真贯彻落实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常德市专门出台《常德市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方案》,对沅澧两水岸线及环洞庭湖区域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政策。

1820596_xiaohui_1562592308345_b.jpg

穿紫河常德河街的沿河风光。本报记者 刘颂

    目前,以“一湖两水”为重点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成效明显。累计清理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黑杨7.18万亩,明年可全部完成,并全面进行生态修复;累计清理砂石码头(堆场)206处,其中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已全部清除,沅澧两水流域及环洞庭湖区域乱挖河砂、乱排污水、乱倒垃圾的“三大乱象”得到有效整治;累计清淤疏浚沟渠889条2174.4公里、塘坝1.6万口,拆除矮围网围57处、网箱1.77万口;累计退养畜禽养殖场7946家,其中洞庭湖“两个1000米”内的2394家规模畜禽养殖场已全部退养,完成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改造277家,736家规模养殖场配套了粪污处理设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2.53%;累计关闭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散、乱、污”工业企业190家、整改101家,排查整治入湖入河排污口201个。

    这一切都体现了常德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对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极端重视,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高度负责,是常德担当、常德作为、常德形象的直接呈现。

    

    污染防治出重拳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保持铁腕治污的锐气,各项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生环委全会先后17次研究部署生态环保工作;成立常德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进委员会等组织领导机构,市领导牵头建立污染防治攻坚战“微信群”,建立一月一调度、一月一排名机制,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打擂”氛围;创新推行“三级”联督联办机制,加快了问题解决和项目推进;主要领导带头践行“一线工作法”,带队到治理现场,整改落实上级反馈交办环保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德睿先后多次赴鼎城石板滩石煤矿遗留矿坑治理现场和常德经开区中石油常德油库环境污染问题整治现场,督促落实整改;市委副书记、市长曹立军先后多次赴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精养渔塘退出现场和汉寿太子化工涂料有限公司环境污染问题整治现场,督促落实整改。全市形成了上下联动、各方协同的浓厚攻坚氛围。

    立足长远,从体制机制着眼,加快构建“大环保”格局。编制出台《常德市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规划(2016-2025年)》,运用各种方式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常德落地生根。按“五个先行”思路,在全省率先建成土壤环境信息管理平台。修订《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出台并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常德市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办法》,施行《常德市城乡垃圾管理条例》等。

    实实在在的举措,推动了常德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9年2月,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公布了全省2018年度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结果,常德市以99.54分的成绩名列市州第一,获评全省市州唯一优秀单位。

    5月7日,生态环境部通报1至3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常德跻身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30强,位居第24名。

   untitled.png

承载着市民在护城河畔记忆的老西门,如今是常德时尚的新地标。本报记者 裴维维

    绿色发展显活力 

    地处洞庭之西、沅澧两水尾闾的西湖管理区,因为一株神奇的牧草,催生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美丽产业,打造出一个省级特色产业小镇;澧县成为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开展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汉寿县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广受追捧,蔬菜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着力修复西洞庭湖功能,建设现代鱼米之乡,建立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探索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打造更加安全、秀美和富饶的生态经济区,是常德不懈的追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全面推行绿色发展的前行路上,常德步伐稳健。绿色正成为常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促进企业清洁生产。为提高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2018年常德组织23家企业申报省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计划。

    ——淘汰落后产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项目准入,大力清退落后产能,积极引进新兴环保产业。累计淘汰制革3.2万标张、印染5500万米,造纸行业基本退出,创元铝业32.7万吨产能淘汰和置换工作全部完成,3家国有煤矿淘汰工作正稳步推进,14家产能1万吨以下的单条生产线设备全部拆除。

    ——建立绿色制造体系。截至目前,常德市已成功创建了4家绿色工厂,其中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同时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响箭重工、先淘卫浴等公司成功创建了省级绿色工厂,安乡鲸港生态工业园的循环产业体系被评为湖南省“生态经济十佳示范案例”。

    在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指引下,一个个特色产业园错落有致,一个个重大项目相继开工,一批批工业产品贴着“常德制造”的标签奔向世界各地……

    如今,常德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环境大治理、生态大保护和产业大转型,用自己的点滴努力,让这样的美景从历史回到现实。

    桃花流水入洞庭,千里江流奔大海。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中,我们正在提交一份漂亮的常德答卷!

    

    绿色发展中的常德亮色 

    海绵城市试点: 

    破解黑臭水体难题 

    2015年,常德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全面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3年多来,常德共统筹谋划推进七大类148个项目,完成投资79.66亿元,已建成达标面积63.84平方公里,整个中心城建成区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无黑臭、热岛效应有缓释”的基本目标,为南方丰水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带来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国家湿地城市:推进生态湿地保护修复

    河流湖泊所涵养的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近年来,常德累计投入200.7亿元,实施了湿地生态补水、湿地污染控制、湿地生态恢复和综合整治、基础服务设施、可持续利用示范等重大专项建设;通过河湖连通工程,基本消除城市内河水系哑河、死河,湿地自净能力大幅提升;关闭水污染企业86家,养殖场退养977个,珍珠退养面积20.7万亩,全面禁止投肥养殖,饮用水源环境不断改善。2018年10月,在联合国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召开的第十三届缔约大会上,常德成为全球首批18个国际湿地城市之一。

    国家森林城市:构建湖区森林支撑体系

    森林是涵养水源的根本。目前,常德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46.05%提高到47.98%,森林蓄积量从2535万立方米提高到3562万立方米。2016年9月,常德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也使得洞庭湖区森林保护与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加强,为脆弱的洞庭湖区生态系统提供了优良的森林支撑体系。

    首部地方性法规:为饮用水水源撑起“保护伞”

    实现饮水安全,源头是关键,质量是保证。2016年拥有地方立法权后,常德市通过了首部地方性法规《常德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对推动常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迫切需求、巩固安全饮水实践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石水库、皂市水库、王家厂水库、竹园水库等大型水库,通过采取全面禁投、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等措施,水源水质明显改善并稳定在Ⅱ、Ⅲ类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