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专题 > 常德

相安共美的人水壮歌

时间:2019-07-03 16:50:50来源:常德日报作者:林毅 唐志勇

  地处西南季风中心下游地带的常德,素有“水窝子”之称。沅澧奔流入洞庭,孕育了常德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勤劳智慧的常德人,因水而生,与水相安,与水共美。数千年来,一幕幕常德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画面,一次次常德人与水对抗争斗的场景,如一章章主题统一风格各异的曲调,汇聚成了洞庭湖畔那雄浑的壮歌。

1801083_rbtp_1560524199817_b.jpg

水与堤,诗与画。 本报记者 王明睿 摄

滨江小夜曲

夕阳西下,河风轻拂,穿过30米宽的滨江大道,走过闸口,眼前是静静流淌的沅江,身后是竣工不久的江南防洪大堤三期工程,脚下是风景如画的沅江风光带。傍晚时分,迎着晚霞,在沅江边上散散步,与同伴们一起跳广场舞,段先利的滨江生活令人羡慕。家住江南城区善卷垸的她,对母亲河——沅江有着深厚的感情。河岸边的石头堆,有她童年时与伙伴们捉鱼摸虾的身影;河堤边的林荫小道里,有她与友人散步的脚印;堤坝前的一片空地上,也留下了她与洪水搏斗时滴下的汗水。

2014年汛期,离段先利家直线距离不到100米远的一片空地上,就发生过当年湖南省最大的险情,5000军民奋战两天,终于抢险成功。如今,躺在草丛中清晰可见的一堆堆块石似乎在诉说着那次出险的危难。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双向六车道的滨江大道,历经三期建设的江南防洪大堤工程紧邻大道,成为江南城区抵御洪水侵袭的铜墙铁壁,是江边居民心中的一剂定心丸。

前段时间,上游连降暴雨,沅江水位迅速上涨。从小在堤边长大的段先利不再如以往般眉头紧锁。“兵来将挡,水来堤挡!”记得小时候,沅江一涨水,段先利就会跟随父母到亲戚家呆上一阵子。长大后,在社区工作的她,每逢汛期临近,就要上坝薅草、立沟,还要24小时轮流值班。如今,水位上涨,她只需和护堤小分队一起在堤坝周围进行观察和巡示,每晚照样在河边散步、跳广场舞。不但工作量减少了,心态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堤坝上的人们不再忧心仲仲,眉宇间轻松写意,晚霞中,水声、风声、谈笑声共奏一支美妙的江边小夜曲。

工地摇滚调

穿城而过的沅江,让常德形成了一江两岸的城市格局。沅江北岸,以江北防洪大堤为载体,修建的“常德诗墙”已经成为我市著名的旅游景点。沅江南岸,“常德画墙”建设也在紧张施工之中。

“《山河颂》是当代中国壁画的经典之作,是王文彬先生最重要的壁画代表作,在现代中国壁画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本土知名画家漆跃辉,指着一幅金碧辉煌的壁画告诉记者,《山河颂》是“常德画墙”的开局之作,意义重大!她的上墙,拉开了常德画墙精彩纷呈的大幕。“每一幅壁画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每幅壁画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能有幸成为“常德画墙”工程的参与者,他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14幅已上墙的壁画作品,主要采用花岗岩、高温陶瓷、高温玻璃或马赛克等当今最先进的壁画制作工艺和最优质的原材料,能存留数百年。工人们正细细打磨着花钢岩廊柱浮雕,一块块壁画材料正有条不紊地贴上江南防洪大堤的墙壁上,热闹的工地一切井然有序。

文学斌,澧县澧阳大垸水利管理委员会的一名“守堤人”。10多年来,他在30公里长的澧水一线大堤上穿梭。大堤上,美丽的白色小花却是他的“眼中刺”。“这种草生命力极强,让它滋长对大堤就会有损害,必须定期清除。”文学斌告诉记者,如今采用机械化除草后,效率明显提高,30公里的大堤,一个工人几天就能完成,换做以前10个工人一周都干不完。

“倒!倒!倒!下土!洒水车跟上!推土车往后退一点!”汛期将至,澧水河畔,压浸工地上一片繁忙的景象,重机械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一辆辆渣土车将城建弃土运至,推土车、碾路机、洒水车齐上阵,对一线大堤50米范围内的洼地进行压浸处理。“整个澧水一线大堤修建在砂石层之上,管涌是每次汛期我们面对的最大考验。”文学斌的“主战场”有所转移。为加快压浸进度,他每天要在工地上呆6个小时以上。“大堤整体压浸的长度26公里,压浸土方270万方。目前已经完成了6公里,压浸土方完成了90万方。利用城市弃土对澧水大堤内脚压浸,既解决了城建弃土的去向问题,又达到了加固堤防的目的。整体压浸工程完成之后,还将在压浸区域修建一条风景林,为澧县打造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沅澧两水,两个工地,轻机械“嗞嗞”的打磨声,重机械“嗡嗡”的轰鸣声,共奏一曲繁忙的工地摇滚。

田园交响乐

漫步在澧南镇堤坝之上,一边是靛澧色的澧水,一边是万亩良田,各种观赏性花木随处可见,“十里花堤”由此得名。

由于江垭、皂市水库拦蓄洪水,澧县堤防建设不断加固,澧县已经有16年没有涨大水,没有出大险。然而,1998年7月,澧水遭遇历史特大高洪,澧南垸破堤蓄洪的一幕,至今仍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心有余悸。曾经住在澧南垸刘家洲村的刘亚俊就是亲身经历者之一。“当时大堤挖开了一个口子,洪水如瀑布般冲进来,瞬间就淹没了垸里的田地和房屋。”刘亚俊当时只有16岁,如今他家已经搬迁到乔家河社区,家中的耕地也流转给本地的合作社,他自己则在县内一家餐厅工作。“即使再经历一次98年那样的大水,我家的房子也不会淹了!”

1998年大水过后,澧南垸于当年10月开始灾后重建,实施移民建镇、平垸行洪新举措。至2001年年底,建成了乔家河、张家滩2个集镇,全部完成了移民建镇、空垸待蓄。2003年7月,澧水流域再次遭遇特大洪水,澧南垸主动破垸行洪,澧阳大垸转危为安,由于移民建镇措施得当,澧南垸无一人员伤亡。如今澧南垸的3.8万亩土地基本实现了集中种植,在发展粮食、油菜传统业的同时,积极推广无花果、葡萄、瓜蒌子等特色农业种植,当地居民实现了增产增收,亩产收入达到6000至8000元不等。

  汉寿县的围堤湖乡也曾经历过破垸之痛。如今的围堤湖乡已并入辰阳街道,以太阳堤为界,辰阳街道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两大部分。太阳堤以南为生活区,即城北片区,居住着街道辖区内的3万多居民。太阳堤以北为生产区,即围堤湖蓄洪垸,面积5.1万亩,以种植蔬菜为主,是全县蔬菜产业核心示范园区,也是全省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并已成功申报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行走在5万多亩的汉寿县围堤湖蔬菜基地,土质肥沃,鲜蔬飘香。当地村民黄贵春没有“赶潮流”外出打工,而是在当地搞起了现代生态蔬菜种植。自动化播种、水肥一体化智能浇灌、可视化种植管理等,黄贵春与一群围堤湖人硬是将种菜变成了一门技术活。“去年这个时候的辣椒只有7-8角钱一斤,今年我们改良了品种,种的辣椒现在4元多、甚至5元多还没有货!”

另一位村民朱金平在一旁补充道:“以前不知道种什么,种下去担心有没有收成,现在搞明白了,水冲击成的沙土壤最适合种蔬菜,看得到就收得到。万一要行洪,国家有补贴,这收入嘛,我只讲一点,我们身边能一下子拿出三五十万元进行土地流转的不是少数。”两位曾深受水患之苦的男人,如今收获着水所馈赠的满满财富,他们爽朗的笑声,是那曲欢快的田园交响乐的主旋律。

▶相关链接

常德境内共有639条河流。新中国成立后,虽坚持不懈大力治水,但较大洪涝灾害仍发生26次,约2至3年发生一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有十个年份发生大洪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为了抵御洪涝灾害,我市共修建独立防洪圈38个,其中重点垸5个、蓄洪垸8个、万亩以上的一般垸14个、万亩以下一般垸11个;修建堤防2870公里,其中一线大堤1121公里,占全省三分之一。点多、线长、面广,防守难度大是常德防汛抗灾的现实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德最大的市情是水情,最大的忧患是水患,一点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