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寻名人
时间:2019-08-22 18:25:23
古老亦神秘的桃花源,久负盛名,闻名遐迩。桃花源始建于晋,初兴于唐,鼎盛于宋,以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誉满中外,凝聚千年文化,代代弘扬流传。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自东晋陶渊明美文问世,桃花源惊艳世人,声名鹊起。该文既有儒家“大同世界”的理想,又有道家“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子。文章描绘的避秦绝境,正与沅水之滨武陵郡桃花源吻合,被历代文人羽士作为“世外桃源”原型推崇, 现实中的桃源山、桃源观、桃花山等名胜也声名远播。《辞海》《辞源》唯一添加注释的《桃花源记》原型地即在湖南常德。
自陶渊明《桃花源记》诗文传世,1600年来,桃花源以其神秘色彩、幽美环境、山川灵气播誉於国内,蜚声於海外。古往今来,问津、探幽、猎奇者络绎不绝。好游仙者称之为“人间仙境”。慕隐逸者誉之为“世外桃源”。诗人为之题咏,画家为之制图,艺术家为之歌唱,摄影家为之留真,游宦名人为之营建,方外僧道为之募化,以妆点此名山胜迹。这方沃土名人荟萃,墨香诗韵浓。千百年来,桃花源忙煞古今游人。无数文人墨客、羽士高僧咸集于此游历沉吟。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名潜,字元亮,东晋大诗人。江西九江柴桑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因不满当时黑暗现实而归隐。长於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农村田园生活情况,其中不少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封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公元421年,陶渊明57岁时,写下了千古杰作《桃花源诗并序》,世外桃源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文学史家陈寅恪认为“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也有人说陶记是根据武陵渔人发现“世外桃源”的傅说而写,并非完全虚构,还认为陶渊明爱好山水,在江陵任职时曾来桃花源一带游览,湘山沅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可以说:先有此一幽美避秦地的客观现实,而後有这篇话言质朴、精炼、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文因地而写,地以文而传,相得益彰。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 字萝得,唐洛阳人。贞元间进士,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後又任连州等地刺史,集贤殿学土,太子宾客。唐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唯物主义哲学家。“诗豪”刘禹锡在常德为官十年,与桃花源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三分之一的作品皆出自于此。他写下了桃花源最长的诗篇——《游桃源一百韵》,“沅江清悠悠,连山郁岑寂。回流抱绝巘,皎镜含虚碧”等诗句生动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源的款款深情。还写了著名的《天论》和百多篇诗文。他非常喜爱桃花源这个地方,游览多次,有时兴致极高,赏月赏景,通宵达旦。他原有《桃源行》一诗,寄寓了对桃花源的向往,在朗州任内,留下了《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等诗篇。刘禹锡为桃花源留下了历史上第一方诗文碑刻——“桃源佳致”碑,如今依然矗立在五柳湖最北端。
张旭(生卒年不祥) 字伯高,苏州人。唐朝著名诗人,大书法家。他的草书与李白诗歌、裴雯剑舞,时称“三绝”。相传他往往在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狂书,故称“张颠”。他曾来武陵游览,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勾起了无数人对于桃花源的向往,后人专门在桃花源立下诗碑以作纪念。
李白(公元701—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绵州昌隆县人。他是我国伟大诗人之一,是继屈原之後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曾游遍大江南北,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对统治集团的腐朽,也有较深的认识。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曾寓居湖北安陆,漫游过洞庭湖一带。常德、汉寿,桃源都有他的足迹。他的《奉饯蘸七翁、二十四翁寻桃源洞序》、《古风》、《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入江夏北市门见访,却之武陵,立马赠别》、《桃源》等篇,都是这段时间写的。“花藏仙溪,水引渔者,落英何许流出,春风不知从来”,真把桃花源的流水桃花写活了。
王昌龄(约公元698—756年)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人,开元进士,盛唐著名大诗人。他的七绝诗非常出名,当时称为“诗夫子”。公元748年,他被贬为龙标县尉,路过武陵,居留了一段时间,曾游桃花源等处,写诗约20首,其中有《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及《留武陵袁丞》等,都写到了桃花源。
孟浩然(公元698一约740年) 唐襄州襄阳人,唐著名诗人,是田园山水诗人的代表。他早年隐居鹿门山,40岁才游历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他曾为荆州从事,任内游览桃花源,写下了《宿武阳即事》二首,历来传诵。
杜牧(公元803—852年) 字牧之,西安人,唐太和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员外郎、刺史、中书舍人。唐朝著名的诗人、政论家、军事理论家和文学家,所注《孙子兵法》被列为《孙子》13家,至今受重视。他的诗歌在晚唐成就颇高,风格与李白相近,被称为“七绝能手”,与李商隐并列,人称小李杜。他与诗人李群玉交往甚密,曾来过澧州、桃源游览,有《登澧州驿楼寄京兆韦尹》诗。他的《酬王秀才桃花源见寄》诗,清俊生动,对桃源一往深情溢於行间。
此外,韩愈、陆游、苏轼等都在此吟诗题咏,撰事纪志,著文立碑,挥毫入匾,为文坛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
追随文人的足迹,探幽桃花源“魂”之所在桃花山。山顶高阁巍举,古松摩顶;山间溪岩秀丽,曲径通幽;山前桃花流水,落英缤纷。这里是荟集了15处国家级文保建筑、1处省级文保建筑的“国保山”,是留下了诸多文人墨客足迹的“名人山”,是历朝历代追寻桃源梦的“朝圣地”。碑廊里存放了唐朝以来在桃花源出土的17方古诗文碑刻,刻有王维、王昌龄、杜牧等诗人描写桃花源的诗词。这方沃土底蕴深厚,文化悠远绵延。漫游这片神奇的大地,处处潜藏文化的灵魂,俯拾皆是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