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紫欣|时间:2018-06-25 17:16:29

初夏的南洞庭湖迎来了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湖面波光潋滟,植被茂盛,鱼儿畅游,连空气都饱含着芦苇与水草的清香。眼前是一片依天然之势长成的苇草,加上精心种植的花草、随时自由地来去的野鸭水鸟、空中一掠而过的白鹭,共同绘成了一幅别样的湿地生态画卷。5月15日下午,“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网络主题活动的媒体采访团来到益阳市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感受南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的“涅槃”过程。

   


   南洞庭湖湿地保护区内的河洲。采访团记者供图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不仅是植物生长的理想场所,也是孕育多样生物群体的基因库和种子库。洞庭湖湿地是中国最大的一块淡水湿地,而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则是整个洞庭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益阳城市共生。相关数据显示,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面积7.7万公顷,其中核心区1.7万公顷,118个湖洲和湖岛点缀在广袤的湖面。在这片生态圈中,生长着植物863种,鸟类164种,鱼类117种。



   益阳市南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某码头。尚一网见习记者 吴紫欣 摄



   湿地保护区修复前后的对比图。尚一网见习记者 吴紫欣 摄

记者从南洞庭湖湿地保护沅江管理局了解到,几年前,南洞庭湖湿地部分区域面临着渔民使用“迷魂阵”(一种捕鱼网)非法捕捞、人工栽培杨树等诸多威胁。在不适当的生产方式下,鱼类减少了,植被也减少了。北胜洲是南洞庭湖湿地的一片核心洲滩,是杨树退出人工促进湿地生态修复示范点。在2017年以前,因人们在该洲开沟沥水、抬垄造林,人为改变湿地地形地貌和高程,种植杨树林替代了原湿地植被,因此对湿地生态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惨遭破坏的湿地,各种调节功能急剧退化。

为抑制恶劣影响的扩大,2018年,保护区沅江管理局与沅江市琼湖街道办事处采用清除杨树枝桠及萌芽条、杂物;蓄水保湿、封沟育洲;培植鸡婆柳、芦、荻等原生乡土植物等措施人工促进生态修复。据沅江市林业局统计,2017年,南洞庭湿地保护区核心区杨树24796亩已全部清除。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系列初步整治,该湿地部分区域的生态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并带动了整个洞庭湖生态系统的改善。据统计,全洞庭湖鸟类由18万只增加到了22万只,水质由原来的V类改善为接近III类。“这就是鱼米之乡啊,我还头一回见到这么多水鸟在这里栖息。”采访团中来自贵阳的记者吴鸿媛说。

与北胜洲一样,七星洲临河洲滩也是该湿地生态修复示范点。据悉,2016年以前,因承包业主在此采取修筑矮围、布差围网等违法方式进行鱼虾捕捞,造成了湿地植被急剧减少、鱼类资源濒临枯竭的局面。为改善这一局面,自今年起,项目负责单位采取了自然修复的生态修复措施,陆续拆除矮围,清除围网、地笼等杂物,并采取平均截流、蓄水保湿以及开展生态修复监测。

南洞庭湖湿地保护沅江管理局副局长万献军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七星洲生态修复成效明显:灌草、挺水植物、藻类等增加了32种;鸟类资源增加了19种。此地更是成为候鸟觅食、栖息与鱼类洄游、产卵繁殖的最佳场所。“现在这个生态修复还是一个起步阶段,我们将按照‘三年行动计划’积极修复15万亩湿地,争取每年修复5万亩,并落实到每个地段、每个山头!”万献军说。

记者获悉,南洞庭湖湿地保护工作接下来将把重点放在多渠道申报和争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按照湿地保护区要求完成沅江区域内界碑、界桩设立;开展湿地生态资源监测体系及网络、网站建设;加强巡护站点建设,完善巡护体系;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管理;启动湿地生态移民规划、申报;开展与周边保护区及省、地、市工作交流;开展湿地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共建共管8个方面,尽全力保护好湿地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益阳之肾”。

“三分湖面三分洲,三分垸田一分丘。”这是对南洞庭湖保护区所在地沅江市的描述。“我只希望看到我们湿地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好,想看到七星洲、安澜阁、芦苇荡依旧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家住沅江市安澜阁附近的居民张先生对记者说。

尚一网见习记者 吴紫欣 记者 胡稳 益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