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忠勇志 三代报国情

时间:2018-12-25 09:30:31

□爷爷田伯尧投笔从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受到毛主席接见

□儿子田工参军入伍,救战友、灭大火,一等伤残退伍依然热心国防事业

□孙子田禾考入军校,毕业后守卫祖国“南大门”,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三等功

一家忠勇志 三代报国情

■陈太平 傅 艺 本报特约记者 卓 健


    田工在湖南省退役军人“双带双促”现场会上发言。傅艺 摄

祖孙三代接力从军,家国情怀感人肺腑。夏秋之季,征兵正热,在湖南常德,一等伤残退役军人田工一家的故事被人们争相传颂,成为一则动人的佳话。

今年6月,湖南省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名单公布,田工被推选为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近年来,田工还荣获了全国优秀志愿者、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为当地驻军、机关、学校、企业“道德讲堂”作先进事迹报告、宣讲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100余场。“一不用车辆接送,二不搞饭菜接待,三不要劳务报酬。”这是田工外出讲课作报告给自己定下的“约法三章”。

采访田工,敬读细品一个老兵历经时光流转而不变色的忠诚情怀,真切感受一个军人世家沉甸甸的家国情怀。

父辈留下舍家为国、艰苦朴素的家风,后辈时刻不忘

田工一家住在一幢老式“筒子楼”的底层,阴暗潮湿,客厅就是餐厅,不足10平方米。一张小方桌,算是家里像样的家具了。

“好多单位和个人给我们家送过家电、家具,但都被我谢绝了!”田工说,父亲田伯尧虽然已去世多年,但留下的舍家为国、艰苦朴素的家风,他们时刻不忘。

田工的老家在常德县镇德桥乡八方巷村,父亲田伯尧,是村里的一对老人领养的孤儿。老人无子嗣,视田伯尧如亲生儿子,供他读书至大学毕业。

1943年冬,田伯尧从常德市一中考入当时颇为著名的唐山交通大学,他在学校时就积极参加进步青年组织的革命活动。1947年毕业后,田伯尧到平津铁路局公务段实习,并参加了工人运动。

怀着对新中国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和对解放军的崇敬之情,1949年3月,田伯尧放弃留在平津铁路局工作的机会,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并将年幼的田工及他的母亲和姐姐一起接到北京定居。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一直烧到中朝边境,刚刚诞生不久的新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田伯尧再也坐不住了,他做通妻子廖慧云的工作,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并将一家人送回了老家。

“入朝参战,我作好了牺牲的准备,父母全靠你尽孝,孩子全靠你养育……”离别时,田伯尧含泪对廖慧云叮咛。“没有国,哪有家!”廖慧云拥着丈夫哭成泪人,却坚强地说:“放心去打仗,想念家里人时就写封信,报个平安!”

铁路是入朝志愿军后勤保障的重要手段,被称为“生命线”。在朝鲜战场,田伯尧参加志愿军后主要任务就是及时抢修被敌军炸毁的铁路。他发挥在大学所学之长,在战争中成长为铁道抢修专家,多次出色完成抢修任务,多次立功受奖。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田伯尧回国。

“父亲的立功证、奖章、纪念章等遗物,可惜在一次火灾中被烧毁了……”田工介绍说,当时就抢出了父亲两张珍贵的照片。记者在田工家看到,两张珍贵照片装裱后用镜框挂在客厅的正墙上,其中一张就是1957年“五一”劳动节,田伯尧作为志愿军铁道部队的功臣代表,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与之合影留念。

一辈子坚守党员和军人这两个身份

1959年至1961年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很多地方出现饥荒。即便在那个特殊时期,田工一家人仍然严格按照父亲的要求,宁可挨饿也不私自动用生产队长期存放在家里的粮食,也不违反当时的规定到“黑市”买米吃。田工的母亲因饥饿劳累致肺结核病加重,在洗衣服时不幸晕倒在地,咳血离世。

1961年,还是一名少年的田工,被父亲带到江西南昌随军生活了一段时间。在部队,田工看到官兵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把每餐从口中省下来的粮食送给当地老百姓,心灵受到震撼,立下志愿,长大后一定要当解放军。

1968年3月,19岁的田工入伍当了一名工程兵。田工回忆说,当年接兵的有两支部队,一支是兰州军区空军,一支是军委工程兵,都争着要他。因为田工是军人的后代,又是常德一中毕业的高中生。最后,还是田工自己选择了当工程兵。他动情地说:“我要像父亲一样为国防工程做贡献!”

第一次穿上军装是田工这辈子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那天,父亲对他说:“儿子,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交给了国家……”

父亲的嘱咐,田工不仅用心牢记着,也用行动践行着。1969年8月22日,当汾河爆发洪水时,他两次跳入激流,救回了被冲到河心沙滩上的两名战友……

1970年秋天,为了灭火,田工不顾危险攀上已经燃火的县剧院屋顶……

1971年4月28日晚,不幸的事发生了。在河北省怀来县官厅火车站,一辆运油车从火车油罐抽卸油时突然着火。田工赶到现场后,立刻冲到了第一线。当时,汽车油罐的熊熊烈火随时可能引燃引爆近旁的两节火车油罐,田工带领其他人一起奋力推走这两节火车油罐,不料被卷倒在铁轨上,车轮从他身上碾过,轧断了他的右腿,血流如注,生命垂危。

随即,田工被紧急送往解放军总医院,经过26个小时的抢救和手术,他虽然从死神那里夺回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右腿,成了一名一等伤残军人。

1987年1月,田工退伍回到地方,每月只领取抚恤金,却到处做义工、做好事,支援国防建设。人们称赞他是“一等的伤残,特等的党性”。

和平年代同样需要有人保家卫国

作为一等伤残退伍军人,田工本可将儿子留在身边,但他毅然把儿子送进了军营。“和平年代,同样需要有人保家卫国,国富兵强,老百姓才能过好日子。”田工深情地说,“都不当兵谁来保卫国家?”

田工的儿子叫田禾,1999年从常德市第一中学毕业。在田工和老伴彭桂莲的坚决支持下,儿子报考了军校。

当年9月,田禾以高出重点本科线20分的成绩被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录取。电话采访中,田禾说,爷爷、父亲舍家为国的精神,一直深深影响着他。2003年6月,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戍守祖国“南大门”的空军某雷达旅工作,至今已12年。12年来,他有10个春节没有回家探亲,都是在部队值班室里度过。

12年来,田禾历任雷达站助理工程师、副站长、站长、雷达营参谋、旅司令部雷达参谋。多次被部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参谋、战备之星,去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

看到儿子成长进步,田工与老伴喜在心头。为了让儿子在部队安心工作,老两口生病时从不告诉他,生怕儿子对家里牵挂过多。因为田工的乐善好施,家里有时会遇到经济困难,年近六十的彭桂莲宁可外出打短工补贴家用,也从不向儿子求助。

受父亲影响,田禾在部队积极参加“空军蓝天春蕾计划”公益项目,经常为灾区以及困难战友捐款。两次回家探亲期间,还主动协助父亲打扫小区环境卫生。

12年来,田工夫妇把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化为支持国防建设的动力,而儿子田禾则把对父母的思念和爱戴之情化为替祖国守好“南大门”的神圣责任,共同演绎了一个军人世家高洁隽永的家国情怀,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故事。

(《解放军报》2015年08月29日 08版)


Copyright © 2014 CDYEE.COM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尚一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柳叶路常德日报社 邮编:415000 邮箱:cdyee@vip.163.com
湘ICP备06006364号 互联网备案单位编号:43070000010009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证号:43120008001 许可证
0.1157s